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8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戎昱詩。「問經翻貝葉,論法指蓮花。」

鮑溶詩:「滿山雨色應難見,隔澗經聲又不聞。」

《孟郊詩》:「茗啜綠淨花,經誦清柔音。」

熊孺登詩。「栴檀刻像今猶少,白石鐫經古未曾。」 李商隱詩:「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

許渾詩:「錫隨山鳥動,經附海船回。」吳僧誦經罷,敗 衲倚蒲團。

宋范仲淹詩:「得食鴉朝聚,聞經虎夜回。」

蘇軾詩:「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

蘇轍詩:「調心開貝葉,救病讀仙經。」

孫覿詩:「老僧渾不語,危坐卷殘經。」

朱繼芳詩。「過夏功勞眠與食,誰能展卷看楞伽。」 金李俊民詩。「泉因龍吐出,經自兔銜來。」

《柳貫》詩:「空聞白馬馱經去,幾見黃龍聽法來。」

元袁桷詩:「拾薪供茗具,滴露寫經籤。」

周伯琦詩。「床上貝書多譯梵,門前海舶直通燕。」 宋元詩。「鵲供銜來果,猿看誦罷經。」像禮栴檀千古 佛,經翻《貝葉》五天書。

陳植詩:「馱經馬跡遠,念佛鳥聲微。」

明童珮詩:「翻經對靈鷲,日日鳥聲中。」

張羽詩:「案上梵經皆貝葉,手中談麈是青松。」

《王野詩》:「春花乞食雲門寺,秋葉飜經瓦屋山。」

佛經部紀事一

《佛法金湯編》:劉向,成帝時為光祿大夫。鴻嘉二年校 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向著《列仙傳》云:「吾披檢藏 書,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已下,迄至於今,得仙 道者一百四十九人,其七十四人乃見佛經。」

《法苑珠林》:「濟陰丁承字德慎,建安中,北界居民婦詣 外井汲水,有胡人長鼻深目,左過井上,從婦人乞飲, 飲訖忽然不見婦則腹痛,遂加轉劇,啼呼有頃,卒然 起坐,胡語指麾,邑中有數十家,悉共觀視,婦呼索紙 筆來,欲作書,得筆便作胡書,橫行,或如乙,或如己,滿 五紙,投著地,教人讀此書。邑中無能讀者。有一小兒」 十餘歲,婦即指此小兒能讀。小兒得書,便胡語讀之, 觀者驚愕,不知何謂。婦教小兒起舞,小兒即起翹足, 以手弄相和,須臾各休。即以白德慎。德慎召見婦及 兒,問之,云:「當時忽忽,不自覺知。」德慎欲驗其事,即遣 吏齎書詣許下寺,以示舊胡。胡大驚言:「佛經中間亡 失,道遠憂不能得,雖口誦不具足,此」乃本書。遂留寫 之。

沙門仕行者,潁川人也,姓朱氏。氣志方遠,識宇沉正, 修心真詣,榮辱不能動焉。時經典未備,唯有小品,而 章句闕略,義致弗顯。魏甘露五年,發跡雍州,西至于 闐,尋求經藏,踰歷諸國。西域僧徒多小乘學,聞仕行 求方等諸經,咸駭怪不與,曰:「邊人不識正法,將多惑 亂。」仕行曰:「《經》云:千載將末,法當東流。若疑非佛說,請 以至誠驗之。」乃焚柴灌油,煙炎方盛。仕行捧經涕淚, 稽顙誓曰:「若果出金,口應宣布漢地,諸佛菩薩宜為 證明。」於是投經火中,騰燎移景。既而一積煨燼,文字 無毀,皮牒若故。舉國欣敬,因留供養,遣弟子法饒齎 送梵本,還至陳留、浚儀、倉垣諸寺出之,凡九十篇,二 十萬言。河南居士竺叔蘭練解方俗,深善法味,親共 傳譯,今《放光首品》是也。

《華嚴持驗》魏蜀僧法建,禪行高特,素持華嚴。時武陵 王東下,令弟規守益州,魏遣將軍尉遲迥來伐蜀,規 既降款,城內各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燭天,迥 遣人尋光,乃見諸僧並睡,惟師端坐誦經,光從口出。 迥聞自到師所,頂禮坐聽,達旦始休。因問:「法師夜誦 何經?」師曰:「華嚴經。」迥問:「誦得幾許?」師曰:「貧僧發心欲 誦一藏,情多懈怠,今始得千卷耳。」迥驚疑不信,將欲 試之,曰:「屈誦一遍,應不勞損否?」師曰:「誦經沙門常事, 豈憚勞苦?」乃設高座,令諸僧眾並執經本,聽師登座, 宣誦七日夜,數乃滿足。迥起謝別,因並釋放諸僧。既 而嘆曰:「如來滅後,阿難是為《總持》,未能過此。蜀中乃 有此人,所以常保安樂,豈偶然哉!」

《蓮社高賢傳》:「初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巢 於庵側,翔集座隅,若聽受狀。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 志曰:『汝能聽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為瘞之。夜夢 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后,其家 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尚來也』。志撫之曰:『汝我雉 兒也』。解衣視掖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 六落髮,以掖有毳,因名以「翼。」

《法苑珠林》:晉周閔,汝南人也。晉護軍將軍。家世奉法。 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播遷。閔家有大品一部, 以半幅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臺,大品亦雜 在其中。既當避難單行,不能得盡持去尢惜。大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