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8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後魏孝文 帝再建,環匝鷲峰,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 園寺。至唐太宗重修,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 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祖敕重 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寺。」

娑婆寺

寺在五臺縣西南三十里。北齊釋元頤築庵於此,誦 《華嚴》。有婦人攜子數來聽經,頤疑之。婦即知曰:「師莫 疑我,娑婆乃龍母也。因聞法得悟,我將脫此類矣。」頤 曰:「孰當信汝耶?」婦指龍池曰:「我之真悟無生者,此之 深陂湧成高阜。」言訖,隨手而起,即成高阜,龍亦化去。 因名其阜曰龍宮聖堆。頤於此建寺,因名娑婆。

壽寧寺

寺在五臺縣,古名「王子焚身寺。」北齊第三子自識宿 命,厭塵勞,於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 謙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

文殊寺

寺在五臺縣,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 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知何來,請言聖儀容,曰:「大 聖德相,我何能言?」相與懇禱,求現聖容。七日,忽光中 見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

龍泉寺

寺在五臺縣臺東南舊路嶺,宋建。明嘉靖初,群盜縱 橫,行者憚之。有馬大士者,不知何來,依止廢寺,遇賊 即殺,群盜乃絕,道路復通,往來無阻。馬公將卒,以山 門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從 化,即為盜者皆願施,重修其寺。

金閣寺

寺在五臺縣南臺西北嶺畔。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名。

圓照寺

寺在五臺縣顯通之左,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印土 僧《室利沙》者來此土,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 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賜金印旌幢,遣送臺山寓 寺。

塔院寺

寺在五臺縣顯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 舍利塔及文殊髮塔,因為名。殿中有轉輪藏,放藏經 於中。明永樂五年,敕太監楊昇重修大塔,始建寺。萬 曆間,太后敕太監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壯麗,冠於諸 寺。

廣宗寺

寺在五臺縣鷲峰南半麓。明正德初,遣太監韋敏建 寺,鑄銅為瓦,今名「銅瓦寺。」

鳳林寺

寺在五臺縣。明嘉靖間,徹天和尚築庵。嘗有賊盜至, 見二虎據門,賊乃革惡,呼為二虎禪師。萬曆初,道聞 於上,改建其寺,額曰「鳳林。」

普救寺

寺在平陽府襄陵縣東南火尖山之巔。唐廣德二年 賜額。「上建浮圖」,乃慈濟得道之處。今多碑。

羅漢寺

寺在洪洞縣西二里孝思坊。晉永和二年建,又名「西 藍寺。」積年被汾水浸塌。今改徙近城,寺名仍舊。宋、元、 明多名人題詠。

涼馬寺

寺在太平縣東南二十五里,即晉獻公《九層臺》遺址。

慈氏院

院在太平縣南王村,內有轉輪藏一座,佛經甚多。《一 統志》作「慈氏寺。」

露巖寺

寺在岳陽縣北五十里鳳凰山上。其山有風洞,六月 凝冰焉。

太平興國寺

寺在翼城縣西門外。唐貞元三年建,初名慶國寺。宋 太平興國年間,敕賜今名。內有十二院:曰天王,曰北 羅漢,曰西羅漢,曰南羅漢,曰《華嚴》,曰藏經,曰上生,曰 觀音,曰文殊,曰慈氏,曰鐘樓,曰大雄殿。今所存者,惟 《大雄》與《華嚴》《藏經》數處耳。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弘治 年重修。

清涼寺

寺在靈石縣小水鎮東山上。寺在萬山環抱之中,莊 嚴宏麗,為梵宮勝境。

大雲寺

寺在靈石縣冷泉鎮。寺鎖重關之中,雲山疊複,幽麗 可棲,騷人每棲止焉。

萬固寺

寺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麓,唐大中八年建。初 名「建元」,後改今額。明洪武間併白石、《讚嘆》、竹溪、雲蓋、 淨土五寺入焉,多題詠。

普救寺

寺在蒲州東五里,舊名西永清院。五代漢乾祐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