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8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招討使郭威督諸軍討河東叛賊李守貞。周歲城未 下,召院僧善問之,對曰:「將軍若發善心,城必克矣。」威 折箭為誓,翊日城破,不戮一人,遂改曰普救寺。後併 廣化、旌勳、藏海、乾明四寺入焉。有狀元呂柟詩。

延祚寺

寺在臨晉縣南七十里。宮殿僧眾較諸處最雄。元至 元十一年建。

仁壽寺

寺在猗氏縣城東北二里峨眉南麓。金貞元三年敕 建。有浮圖大佛閣,舊名「壽聖寺。」明洪武初,併洪福、千 佛、廣福、壽聖、聖安、慈氏、寶泉七寺入焉。

法雲寺

寺在萬泉縣,孤山絕頂,天將大雨,雲起山巔。元泰定 元年建。又「法寶寺」,在趙村。靈慧寺,在吳薛村。

天寧寺

寺在解州西三十里中條陰,宋元祐三年建,元至治 三年修。寺右有羅漢祠,後有閣,其殿宇僧舍百有餘 間。紅臉溝泉自寺後東偏流繞而北,四圍皆古柏。東 西南北十五里,望之鬱然,為一方之勝。

太平興國寺

寺在安邑縣治東北。宋嘉祐八年建。明洪武間,置僧 會司。寺後塔十三級,高三百六十尺,上有黃白寶瓶, 世傳出魯班手。嘉靖乙卯地震,塔崩裂尺餘,後又震 復合,亦神物也。

柏塔寺

寺在夏縣南吳村柏塔山。「柏樹鬱蒼,滿山望之如塔, 為邑勝景。」

太子寺

寺在聞喜縣東關。漢武帝夢金人西來,抱兒授帝,帝 驚寤報生太子。遂命卜地築壇,揚旛建廟。至明帝,復 夢金人挾弓持矢,求寸土為居。時佛始入中土,因更 廟為寺,曰太子寺。唐貞元六年重建,名福田寺。明洪 武間,改額「太子寺」,置僧會司。

誌公寺

寺在聞喜縣丘村,今名黃花洞寺,有古石佛碑刻,記 「毋丘氏僧四十人。」按《隋書五行志》:梁天監三年,武帝 講經,重修殿,沙門誌公忽然起舞歌樂,須臾悲泣,賦 五言詩,人以為侯景之讖。豈誌公避亂而住錫於此 耶?又毋丘,儉之族,避難而多為僧耶?又侯村有梁武 帝廟,豈誌公念舊君而廟之此耶?萬曆年孝子呂辛 陵住此,歲久傾圮。《功德寺》僧人大智重修,嘗閉關靜 修於此。

廣教寺

寺在聞喜縣南二十里寺頭村,俗名「沙渠寺。」相傳唐 太宗屯兵乏糧,鐵牛寺僧智旻以砂鍋煮飯餉之。後 敕建寺報之,併鐵牛寺入焉。

香山寺

寺在聞喜縣東南五里官莊嶺巔,明萬曆三十二年 建。相傳為唐裴晉公還帶處。上有晉公祠、文昌閣、土 塔三座,為本縣之文峰。

大善寺

寺在稷山縣高渠村,元敕修。內古柏一株,大至七度, 蔭可畝許。欲伐,輒有龍蛇雷雨之變。梁綱有《存恆記》。

西福昌寺

寺在霍州宣化坊。唐貞觀四年,敕尉遲恭監建,名普 濟寺。宋太平興國三年,改今額。元大德七年,地震傾 圮。延祐三年,僧聚成重修。明洪武十五年,設僧正司, 併東福昌寺入焉。有唐許敬宗《記》。

東福昌寺

寺在霍州西福昌寺東。唐貞觀四年,僧清宜奉敕建, 後地震傾圯。元延祐六年,僧圓琳重建,後改「霍山驛。」 明洪武十八年,僧賢仁奉勘合仍建寺,有碑記。今改 為祝聖寺。

昭遠寺

寺在鄉寧縣南一里。唐龍朔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 會司。萬曆十八年重修。內有古柏,旁有白雲洞,多名 人題詠。

黃雲寺

寺在隰州《土同》里,山高萬丈,內有仙人石棋一盤。又 「鄉寧寺」,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張果老嘗遊焉。

百穀寺

寺在潞安府百穀山北,齊武平四年建。明萬曆時,知 縣方有度重修。山徑崎嶇,檜柏森列,士大夫多登覽。

昭覺寺

寺在城內西南隅,後唐明宗天成九年建。有僧綱司, 規模宏麗。後有「圓通閣」,貯藏經,有名人題詠。

翠巖寺

寺在西隅,松樹千章,蔚然深秀。寺裹松內,地僻幽偏, 望之有如翠屏插漢。又翠雲寺,在佛耳山。

能仁寺

寺在長子縣西門外百步許。相傳宋建隆二年,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