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9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四萬八千尾云。今尚然。

甘露寺

寺在桐梓縣三坡。砌石為徑,高下迥異。行人憩此,每 苦渴甚。副將陳福平寇至此,見軍士覓水弗得,為之 惻然,因建寺一所。相巖度勢,斲木為槽,引水五里,施 茶往來,恣飲不涸。巡撫張德地查捕經臨,憑覽久之, 因題其名為「甘露」焉。

龍泓寺

寺在嘉定州治四里,石壁間有九龍,相傳唐明皇幸 蜀時鐫。

旌喜院

院在眉州蟆頤山北,宋建,蘇轍嘗讀書其間,及轍顯, 以為功德寺。中有韓琦等記、蘇洵詩石刻。

白塔寺

寺在丹稜縣西,舊名「白鶴。」唐大中末建。內有浮圖。宋 重修,蘇轍為記。明永樂初,改今名。狀元楊慎有《詠塔》 詩。

《廣東通志》

光孝寺

寺,在廣州府城內西北一里,本南粵王建德故宅,三 國吳虞翻居此,以為圃,多植蘋婆、訶子樹,名曰虞苑。 晉隆和中,僧罽賓始創為王園寺。劉宋永初間,陀羅 三藏飛錫至此,指訶子樹曰:「此西番訶梨勒果之林, 宜曰訶林。」遂創戒壇,預讖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 受戒。」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持菩提一株航 海而來,植於壇前曰:「吾過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 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儀鳳元年,僧慧能論風幡,因 祝髮樹下,遂建風幡堂。神龍元年,三藏於此譯《楞嚴 經》,唐相國房融筆授,後宋經略蔣之奇建軒曰筆授 軒。宋太祖改為乾明禪院。高宗紹興二十年,改為報 恩廣孝寺,後易為光孝。咸淳五年重修。元至元十二 年重修兜率閣。大定、延祐間,修鐵塔,鑄齋僧大鑊。明 洪武十五年,設僧綱司頒印,置正副僧官二員。凡遇 慶賀,先期有司于此習儀。成化間,欽定「光孝」寺名。弘 治七年,僧定俊建四廊。萬曆十九年,敕修經樓。天啟 六年,僧通岸建禪堂、伽藍、五祖等堂。崇禎九年,給事 盧兆龍增石欄杆。十四年,李象蒙建亭殿左。

淨慧寺

寺在府西北半里。南漢時為長壽寺。梁大同三年僧 曇裕建舍利塔,曰寶莊嚴寺。宋端拱中,改名淨慧。後 元祐間,林修建千佛塔。紹聖間,蘇軾至,顏曰「六榕。」明 洪武六年毀其半,以建永豐倉,惟存塔及觀音殿。八 年,僧堅愈於塔東重創佛殿,啟門東向,仍曰「六榕。」二 十四年併入西禪寺。永樂九年復為本寺。

懷聖寺

寺在府城內西二里。唐時番彝所創。內建番塔,輪囷 直上,一十六丈五尺。明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建,留 達官阿都剌十七家居之。塔巔有金雞,隨風南北。每 歲五六月,彝人率以五鼓登絕頂呼號,以祈風信。不 設佛像,惟書「金」字為號,以禮拜焉。洪武二十年七月, 金雞為𩗗風所墮,送京貯庫,以銅易之,亦為𩗗風所 墮。萬曆庚子修復,易以「葫蘆。」

蒲澗寺

寺在府城北白雲山麓,宋淳化元年建。相傳安期生 以七月二十五日於此上昇,粵人是日悉往澗中沐 浴,以期霞舉。宋太守醵鄉士大夫往遊,謂之「鰲頭會。」 明學士何吾騶書額曰「古蒲澗寺。」

寶陀寺

寺在靈峰山,寺有寶陀佛,因名焉。明太監韋眷重修。 蘇軾謫惠州,舟泊於此,感夢遂為詩云:「靈峰山上寶 陀寺,白髮東坡又到來。前世得雲今我是,依稀猶記 妙高臺。」粵人呼為小金山。

西禪龜峰寺

寺在城西四里,殿後石形如龜,故名。後魏提學毀,建 明大學士方獻夫祠。寺內舊如來座跡,填之輒陷。兩 藩入粵,審理曾法孔毀祠修復,顏曰「西禪原跡」,填之 始滿。兩廣李棲鳳有文紀之。續修《萬佛樓記》,則巡撫 董應魁撰焉。

大通古寺

寺在大通灣。南越劉晟時,賜名寶光寺。達岸禪師住 此化去,有肉身,祈禱輒應。政和六年,經略使覺民題 賜「大通慈應禪院。」明萬曆六年,大旱,眾僧迎至訶林, 禱雨,隨降。復欲迎回本寺,輿重舉之,不動。

海鰲寺

寺在番禺琵琶洲。明萬曆中,勳卿郭棐、光祿丞王學 曾建九級浮圖,培通省氣脈。葺寺三座於前,中為「制 府生祠。」

長壽庵

庵在城西南五里,舊順母橋故址。明萬曆丙午,巡按 沈正隆至,得疾。士民爭走神祠,誦《觀音救苦經》。數日, 御史夢見一白衣婦人翼蔽而前。詢之,云:「來自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