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以八月二十日遘疾,自省不救,索紙題詩曰:「千秋 本難滿,三時理易傾。石火無恆燄,電光非久明。遺文 空滿笥,徒然昧復生。泉路方幽噎,寒隴向凄清。一隨 朝露盡,惟有夜松聲。」因放筆與諸名德握手語別,端 坐儼思,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一,即光大二年也。葬 於廣州西蔭寺南岡。自餘《論文》真諦續講至《惑品》第 三卷,因爾乖豫,便廢法事。明年肇春,三藏及化諦有 菩薩戒弟子曹毗者,愷之叔子,明敏深沈,雅有遠度, 少㩦至南中,受學《攝論》,諮承諸部,皆著功勣。太建二 年,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續講《攝論》,成學名僧 五十餘人。晚住江都,綜習前業。常於白塔等寺開演 諸論,冠履群儒服,同賢士登座,談吐每發深致。席端 學士並是名賓,禪定僧榮日嚴法侃等,皆資其學。時 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敷者,弱年聽延祚寺導緣二 師成實井往北土沙門法明聽《金剛般若論》,又往希、 堅二德聽婆沙中論,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必「得本 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方始離之。」餘例准此。 及翻《攝論》,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 安居,不獲專習,後翻《俱舍》,方預其席。及愷講此論,敷 與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及愷之云 亡,諦撫膺哀慟,遂來法准房中,率尼嚮敷等十有二 人,共傳香火,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皆共奉旨,無 敢墜失。至三藏崩後,法侶彫散,末嗣將虧,大建九年 敷相續,敷弘最多,聯類同聽,諦席未有高者。大建十 一年二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惠哿者,本住中原,值 周武滅法,避地歸陳。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論》。 敷曾講斯經,欣其本習,服膺請求,便為開說,止得序 分、種性分前十三章元義。後返豫章鶴嶺山,敷又與 璣法師隨從,因復為說第三分,具得十海十道,及進 餘文。哿因遘疾,不任傳授,乃令敷下都覓海潮法師, 當窮論旨。以十四年至於建業,所尋不值,乃遇棲元 寺曉禪師,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後分,文兼論意, 而不整足,便還故寺。常講新文十三章義近二十遍。 開皇十二年,王仲宣起逆,焚燒州境及敷寺房,文疏 並燼。其年授敷,令任廣、循二州僧任。經停五載,廢闕 法事。後解僧任,方於本州道場寺偏講《攝論》十有餘 遍,坐中達解二十五人,璣、山、瞰等並堪領匠。仁壽元 年遘疾,終於本寺。敷撰諦之《翻譯歷》,始未指訂,并卷 部時節,人世詳備,廣有成敘。道尼住本九江,尋宗訓 旨,興講《攝論》,騰譽京師。開皇中,下敕追入。既達雍輦, 開悟弘多。自是南中無復講主。雖云敷說,蓋無取矣。
洪偃
按《續高僧傳》:「洪偃,俗姓謝氏,會稽山陰人。祖茂,恭和 凝慎,不交世俗。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梁衡陽王 聞而器之,引為僚友。偃風神穎秀,弱䶖悟道,晝讀經 論,夜諷詩書,良辰華景,未嘗廢學。自爾幼而聰敏,州 里稱焉。及長,遊觀京邑,遍聞數論。後值龍光寺綽法 師,便委心受業,特加賞接,以為絕倫。由是學侶改觀, 轉相推伏,二三年中,便盡幽奧。乃開筵聚眾,闡揚成 實,舉措閑雅,詞吐抑揚。後學舊齒,稽疑了義,橫經荷 笈,虛往實歸。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勇氣無前,任 其披解。宿望弘量,因循舊章,偃厲思雲霄,曾無接對, 見忤前達,不能降情。自是來學有隔,聽者疏焉。遂閉 志閑房,高尚其道。間以尋緗閱史,廣」求,多見秋水春 臺,清文迥出,壯思雲飛,英詞錦爛。又善草隸,見稱時 俗,纖過芝葉,媚極銀鉤。故貌義詩書,號為「四絕」,當時 英傑,皆推賞之。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儁秀,欲令還 俗,引為學士。偃執志不迴,故弗能致。會武帝發講,重 雲延德肆問,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抗言高論,精理 入神,帝賞歎久之,莫「不矚目。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僉服其高亮也。及引進後堂,加優其禮。屬戎羯陵踐, 兵饑相繼,因避地於縉雲,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侶,遂 越嶺逃難,落泊馳滯,曾無安堵。梁長沙王韶鎮郢,聞 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上流阻亂,便事東歸,因懷自 靜。有顧林泉,乃杖策若耶、雲門精舍,歷覽山水,美其 棲遲」,登吳昇平亭,賦詩曰:「蕭蕭物候晚,肅肅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登高蕩客情。川原多舊跡,墟里或新名。 宿煙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獨遊乏徒侶,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託,賞心何易并。」遂放浪巖峰,有終焉之志。 葺修寺宇,結眾勵業。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輔舊 僧,累相延請。乃顧山眾曰:「吾勤苦積學,五十餘年,事 故流離,未遑敷說,今時來不遂,何謂為法亡身乎?」以 天嘉之初,出都講於宣武寺,學徒又聚,莫不肅焉。雖 樂說不疲,而幽心恆結,每因講隙,遊鍾山之開善定 林,息心宴坐,時又引筆賦詩曰:「杖策步前嶺,褰裳出 外扉,輕蘿轉蒙密,幽逕復紆威,樹高枝影細,山晝鳥 聲希,石苔時滑屣,蟲網乍沾衣。澗旁紫芝曄,巖上白 雲霏。松子排煙去,堂生寂不歸。窮谷無還往,攀桂獨 依依。」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之才, 議其瞻對,眾莫能舉。世祖文皇以偃內外優敏,可與 抗言,敕令統接賓禮,樞機溫雅,容止方稜。敷述皇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