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宣帝德,才詞宏逸,辯論旁馳,潤以真文,引之慈寄。 子武等頃受誥命,御佩北蕃。帝嗟賞厚惠,更倍恆度, 皆推以還公,一無所納。是歲,舊疾連發,聽者復疏,止 於小室,許有諮問,懷不能已,情有斐然,乃著《成論疏》 數十卷,剖發精理,構思深劇,疾轉沈篤,功不克就。以 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於大漸,神氣不昧,命弟 子曰:「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貪我則惜落一毛,貪他 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後,使高其墳,重其槨,必謂 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歎!而皇甫謐、楊王孫微 得我意,雖知會歸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瞑目之 後,以此脯腊鄙形布施,上飛下走。一切眾生,若前身 相負,仍以相償。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 趣菩提,物莫不共矣。」言畢合掌,終於宣武寺焉。春秋 六十有一。知與不知,咸懷惻愴,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於鍾山開善寺之東岡焉。然偃始自離俗,迄於 遷化,惟學是務。儉節掃衣,弗事華纊。每緣情觸興,輒 敘其致,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綴述篇章,隨手散失。 後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餘卷,值亂零失,猶存八軸。陳 太建年,學士何儁尚之,封於祕閣。
法朗
按《續高僧傳》,「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也。祖奉 叔,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父神歸,梁員外散騎 常侍、沛郡太守。朗託生之始,母曰劉氏,夢見神人乘 樓殿入懷,夢中如言,身與空等。既而覺寤,四體輕虛, 有異恆日,五辛雜味,因此悉斷。朗在髫齔,卓出凡童, 孝敬純備,志操貞立。家雄六郡,氣蓋三邊。少習軍旅」, 早經行陣,儉約治身,寵辱無能移也。俄而假節、寧遠 將軍徐子彥北伐,門設長戟,坐休大樹,惟曰:「兵者凶 器,身曰苦因,慾海邪林,安能覺者。」年二十一,以梁大 通二年二月二日,於青州入道,遊學揚都,就大明寺 寶誌禪師受諸禪法,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又 受業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寺靖公《毗曇》,當時譽動 京畿,神高學眾,所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心計目覽, 莫不奔競。但以鷲山妙法,群唱罕弘,龍樹遺風,宗師 不輟。前傳所紀,攝山朗公解元測微,世所嘉尚,人代 長往,嗣續猶存。乃於此山止觀寺僧詮法師餐受《智 度》中百十二門論,并《華嚴》《大品》等經,於即彌綸藏部, 探賾幽微,義吐精新,詞含華冠,專門強學,課篤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於斯為證。永定二年十一月,奉敕入 京,住興皇寺,鎮講相續。所以《華嚴》《大品》四論文言,往 哲所未談,後進所損略。朗皆指擿義理,徽發詞致,故 能言氣挺暢,清穆易曉,常眾千餘,福慧彌廣。所以聽 侶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千領,積散恆結。每一上坐,輒 易一衣,闡前經論,和二十餘遍,二十五載流潤不絕。 其間興樹四部兩宮法輪之華,當時莫偶。以太建十 三年歲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房,春秋 七十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於江乘縣羅落里 攝山之西嶺。初攝山僧詮,受業朗公,元旨所明,惟存 中觀。自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頓跡幽林,禪 味相得。及後四公往赴,三業資承。爰初誓不涉言,及 久乃為敷演。故詮公命曰:「此法精妙,識者能行。無使 出房,輒有開示。」故《經》云:「計我見者,莫說此經;深樂法 者,不為多說。」良由藥病有以,不可徒行。朗等奉旨,無 敢言措。及詮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稟神略,勇 居禪眾。辯住長干,朗在興皇,布仍攝領,禪門宏敞,慧 聲遐討,皆莫高於朗焉。然辯公勝業清明,定慧兩舉, 故其講唱兼存禪眾,抑亦詮公之篤厲也。然其義體 時與朗違,故使興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誚。昔梁天監 十六年六月七日,神僧《寶誌》記興皇寺云:「此寺當有 青衣開士廣宏大乘。及朗遊學之時,初服青衲,及登 元席,乃與」符同。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頗識 歸心。昔夢寺內。有旛花天伎。塞,殿堂緇素,法眾充 牣筵席洎朗,來儀創會,公私齋講,又盛符焉。又十二 年五月七日,帳下淨人解齊失曉,朗夜叩閣催之,而 洪鐘自響,良久不絕,故其禎祥早著,其例此也。東朝 於長春殿《義集》,嗣君親搖玉柄,述朗所豎諸師,假名 義以此榮稱,豈惟釋氏宗匠,抑亦天人儀表。故其所 獲檀䞋,充造經像,修治寺塔,濟給窮厄。所以房內蓄 養鵝鴨雞犬,其類繁多,所行見者,無不收養。至「朗寢 息之始,皆寂無聲,遊觀之時,鳴吠喧亂,斯亦懷感之 致矣。」侍中、領軍廬陵王,聲懋權衡,資承戒約,遂仰奏 承華,為之銘頌。其《墓誌》文,太子詹事濟陽江總,故陳 主叔寶,時在春宮,為之銘。
慧勇
按《續高僧傳》:「慧勇,厥姓桓氏,其先譙國龍亢人也。祖 法式,尚書外攝錢唐令,因此遁跡於虎丘山。後客寓 居吳郡吳縣東鄉桓里。父獻,弱齡早亡。母張氏嘗夢 身登佛塔,獲二金菩薩,俄育二男,並幼而入道。長則 慧聰,勇其次也。初出揚都,依止靈曜寺,則師為和尚。 銳志禪誦,治身蔬菲,隨方受業,不事專門。豈非版金 成寶,方資刻鏤,宣玉有美,必待刮磨,誠有由矣。」年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