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浮圖上置候望烽火,方信欽言不妄矣。在所耆舊, 亦不知欽從何而來,止宿之處,亦無蹤跡,然則時時 變身在豕彘之牢,即隨㹠狶群隊童子馬世達等數 人,睹欽始變之時,乃停留伺察,意更觀其復人形也。 後果忽復形,卻於看人之後大叫曰:「你輩欲何所觀 耶?」群人驚愕,合掌拜之。其變無常,皆若此也。及「天下 喪亂」,亦失欽聲跡矣。
行堅
按《宋高僧傳》,行堅者,未知何許人也。常修禪觀,節操 惟嚴。偶事東遊,路出泰山,日之夕矣,入嶽廟謀之。度 宵令曰:「此無別舍,唯神廊廡下可以然而來寄宿者, 必罹暴死之殃,吾師籌之。」堅曰:「無苦。」不得已從之,為 藉槁於廡下。堅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屋中環珮之聲。 須臾神出,衣冠甚偉,部從焜煌,向堅合掌。堅曰:「聞宿 此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神曰:「遇死者特至,聞弟子 聲而自死焉,非殺之也。願師無慮。」堅固延坐,談說如 食頃間。因問之曰:「世傳泰山治鬼,寧有之邪?」神曰:「弟 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堅曰:「有兩同學僧已死, 願見之。」神問其名,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受對。 不可喚來,師就可見也。」堅聞甚悅,因起出不遠而至 一處,見獄火光焰甚熾,使者引堅入牆院中,遙見一 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語,形變不可復識,而血肉焦 臭,令人傷心。堅不忍歷觀,愍然求出。俄而在廟廡下, 復與神坐如故,問曰:「欲救同學,有得理邪?」神曰:「可能 為寫《法華經》,必應得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 廟令視堅不死,怪異之。堅去,急報前願。經寫裝畢,齎 而就廟宿。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以事告之。 神曰:「弟子知已,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已脫免,今生 人間也。然此處不潔,不宜安經,願師還送入寺中。」言 訖天曉,辭決而去,則大業年中也。堅居處不恆,莫知 終所。
法智
按《宋高僧傳》:法智者,不詳何許人也。髫年離俗,應法 升壇,松直凌空,玉堅絕汙,凡百講肆,靡不留神。晚歲 以逕直之門,莫如念佛,每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 羅,歷一中劫,入於地獄,可信。又聞經說一稱阿彌陀 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人難云:「何故生 大邪見,俱是佛言,急須念佛,久則三昧現前。」乃於國 清寺兜率臺上,晝夜精勤念佛。忽預辭道俗,云「生西 方去,令親識為吾設齋終日」,於中夜無疾而化。時有 金色光明來迎,照數百里。江上船中謂言天曉,遲久 方明。始知智之往生矣。
王梵志
按《桂苑叢談》:「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黎陽城東十五 里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斗。 經三年其癭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 抱胎而出,因收養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 問姓名,德祖具以實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 志。我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義旨,蓋菩薩 示化也。
智琰
按《宣城縣志》:「隋僧智琰,扶風人,稽亭妙顯寺僧。初祝 髮京師,陳宣帝徵入。會開皇十年,由宣州召對,居仁 壽院。帝及妃王並執弟子禮,乞還。敕賜錢五千貫,絹 二千疋,落脂米二百斛,一切經大藏玉石象十五軀, 鵲尾爐四十九隻。遣大將軍楊榮護行,監立伽藍,度 其徒七人,齋田二頃,仍歲齎香藥存問。」及訃奏,輟朝 三日,以國師儀葬寺側,世稱「扶風禪師。」
真觀
按《浙江通志》:隋真觀,錢塘范氏子。掌有仙人字,舌紫 羅紋。居靈隱石室,授天台禪觀。時人語曰:「錢塘有真 觀,當天下一半。」開皇間,眾建南天竺寺,請居焉。嘗講 《法華心要》,皋亭神捨祠為殿。刺史劉景安請講《海龍 王經》,驟雨沛然。徵辟皆以疾辭。大業中,自標葬地示 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