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強,侍人圍繞,觀者充室。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時 次昆吾,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貞觀二年六月 九日也。當終前夕,大地震動,寺樹摧枝,合眾悲敬,哀 相現矣。泰山其頹乎!法人斯逝,聯類如此,舉邑酸切, 若喪其親。即以其月十二日旋殯於龍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自滿。捨俗從道,六十餘年。潔己清貞,冰霜 取喻。敝衣節食,纔止饑寒。頻經斷穀,用約貪染。目不 邪視,言不浮華。淨色子女來,未嘗瞻對。弱年登歲者, 不宿房中;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約時臨眾,誡以行 科。餘則靜處小房,晬朝方出。室中唯一繩床缽袋,挂 於壁上,隨道資具。坐外更無。致使見者懍然改容。不 覺發敬矣。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慈接貧苦。備諸藥 療。惸惸遑遑。意存利物矣。
按《洛中紀異錄》:唐高祖神堯皇帝,將舉義師,入長安, 忽夜夢身死墜於床下,為群蛆所食。及覺,甚惡之,乃 詣智滿禪師而密話之。滿即賀曰:「『公得天下矣』。帝大 驚,謂滿曰:『何謂也』?滿曰:『其死,是斃也,墜於床,是下也。 群蛆所食者,是億兆之所趨附也。臣不敢直指天子, 故曰陛下,是至尊之象也』。」甚喜。又曰:「貧道為沙彌日, 常攻《易》,今敢為公占之。」及卦成,曰:「得《乾》,飛龍在天,又 是帝王之徵也。」時太宗侍帝之側,滿又曰:「公子大人。」 及去,又語帝曰:「此公子福德無量,何憂天下乎?」帝與 太宗俱大悅。帝至霍邑,又夢甲馬無數。帝見滿,問是 何軍伍?對曰:「是公身中神也。若無此,何以威制天下。」 後數夜復作前夢。帝覺,召太宗言之。復曰:「吾事濟矣。」 太宗拜於前,連呼萬歲者四,帝復大悅。其後果即位, 乃復營其寺,賜額為興儀,以太原帝舊田宅業產並 賜之,永充常住。今之寺內見有圓夢堂,乃塑師與帝 並在後。
僧邕
按《續高僧傳》:「僧邕,郭氏,太原介休人。祖憲,荊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識沉靜,冥符上德,世傳儒業,齒 胄上庠。年十有三,違親入道,於鄴西雲門寺,依止僧 稠而出家焉。稠公禪慧通靈,戒行標異,即授禪法。數 日便詣稠撫邕謂諸門人曰:『五停四念,將盡此生矣』。 仍往林慮山中,栖託定門,遊逸心計。屬周武平齊,象」 法隳壞,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避時削跡,餌飯松朮, 三徑斯絕,百卉為群。麇伏其前,山禽集其手,初未 之異也。後乃梵音展禮,焚香讀誦,輒有奇鳥異獸,攢 聚庭宇,貌如恭敬,心凝聽受。自非行感所及,何以致 斯。自爾屢降幽靈,勝言叵載。開皇之始,弘闡禪門,重 敘元宗,更聯榮聞。有魏州信行禪師,深明佛法,命世 異人,以道隱之辰,習當根之業。知邕遯世幽居,遣人 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濟度為先。獨善其身,非所聞也。 宜盡弘益之方,昭示流俗。」乃出山與行相遇,同修正 節。開皇九年,行被召入京,乃與邕同來止帝城,道俗 莫匪遵奉。及行亡歿,邕總領徒眾,甚有住持之功。以 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終於化度寺院,春秋八十 有九。主上崇敬情深,贈絲帛為其追福。以其月二十 二日,奉靈魄於終南山,遵邕之遺令也。門徒收其舍 利,起塔於行之塔左。「邕風範凝正,行業精嚴,卑辭屈 己,體道藏用。及委質寒林,悲纏朝野,僉以身死名滅, 世有斯人,敢樹元石,用陳令範、左庶子李伯藥製文, 率更令歐陽詢書」,文筆新華,多增傳本,故累諠野外 矣。
灌頂
按《續高僧傳》:灌頂,字法雲,俗姓吳,常州義興人也。祖 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為臨海之章安焉。父夭早 亡,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審物類,未知所 目,母夜稱佛法僧名,頂仍口斆,音句清辨,同共驚異, 因告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以非 凡為字。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日進文詞,元儒並 「騖,清藻才綺,即譽當時。年登二十,進具奉儀,德瓶油 缽,彌所留思。洎拯師厭世,沐道天台,承習定綱,罔有 虧緒。」陳至德元年,從智顗禪主出居光宅,研繹觀門, 頻蒙印可。逮陳氏失馭,隨師上江,勝地名山,盡皆遊 憩。三宮廬阜,九向衡峰,無不躡跡依迎,訪問遺逸。後 屆荊部,停玉泉寺,傳法轉化,教敷西楚。開皇十一年, 晉王作鎮揚州,陪從智者戾止邗溝,居禪眾寺,為法 上將,日討幽求。俄隨智者東旋,止於台嶽。晚出稱心 精舍,開講《法華》,跨朗籠基,超於雲印,方集奔隨,負篋 屯湧。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聞 心道勝。意之未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 醉,有所從矣。因廢講散眾,投足天台,餐稟《法華》,發誓 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現疾,瞻侍曉夕,艱劬盡心。爰及 滅度,親承遺旨,乃奉留書并諸信物,哀泣跪授。晉王 乃五體投地,悲淚頂受。事遵賓禮,情敦法親。尋遣揚 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頂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置 國清寺,即昔有晉曇光、道猷之故跡也。前峰佛隴,寺 號修禪。在陳之日,智者初達隴南十里,地曰丹丘,經 行平正,瞻望顯博。智者標基刊木,欲建道場,未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