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任。每參說戒,跪聽訖文,講悟昏情,詞無繁長。智者恐 其言少,愚者慮其不多。五眾愛重,故宣帝請為國都, 綏撫遺法,得無虧緒。禪匠僧達、論士法靈皆伏其辯 對。至於滔滔風流,大觀時俗,則慎過之遠矣。」末乘車 送帝迴返本寺,兩轅併折,不日而終於鄴城定國寺, 春秋六十有五。

曇衍

按《續高僧傳》:「曇衍姓夏侯氏,南兗州人。初生之時,牙 齒具焉,世俗異之。七歲從學,聰敏絕倫。十五擢為州 都。公事有隙,便聽釋講。十八舉秀才,貢上鄴都,過聽 光公法席,即稟歸戒。棄捨俗務,專功佛理。學流三載, 績鄰前達。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即為受戒。聽涉無暇, 乃捐食息。然於藏旨有疑,通諮碩學,並辭罔逮。遂開」 拓寰宇,置立規猷,顧諸徒曰:「吾從師積年,心悟未決, 賴因遊意累思,豁然有據。其猶低目面牆,則冥無所 解,延頸出戶,則遠近斯見。」由是講事無廢,毗贊元理, 聲辯雄亮,言會時機。自齊、鄭、燕、趙,皆履神化。雖遭緣 阻,安苦無倦。常隨義學,千僧有餘,出家居士,近於五 百。並恢廓道志,戒禁居心。趙郡王高叡、上洛王高元 海、膠州刺史杜弼,並齊朝懿戚重臣,留情敬奉。僕射 祖孝徵,奏為國都,緝諧道政,不墜元綱。而披散詞理, 言尚寡要。故經文繁富者,則指摘一句,用攝廣文。時 人貴其通贍,鎔裁而簡衷矣。嘗於暇日,私恨曰:「昔在 俗流,尊不見遂。今世人無知,汙我淨戒。若不爾者,應 有所得。」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忽告侍人:「無常至 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於時正中,傍僧同觀,顏 色怡悅,時年七十有九,卒於洺州盧氏宅。自衍之生 也,殊相感人,而立操貞直,心用叡約。情及濟世,故積 散所拯,貧病為初。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見經像,必 奉禮迎送,道遇貧陋,必悲憐垂泣。其謹質深信,為若 此也。又恆樂聽戒,生來兩闕《維摩勝鬘》,日緣一遍,辛 腥臭物,曾不臨矚。下氣逼流,身出戶外,以清淨僧房, 不為熏勃故也。未終之前,有夢見衍朱衣螺髮,頒垂 於背,二童侍之昇空,而西北高逝,尋爾便終。時共以 為天道者矣。

僧達

按《續高僧傳》:「僧達,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遊學北 代,聽習為業。及受具後,宗軌毗尼,進止沉審,非先祖 習。年登二夏,為魏孝文帝所重,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虎頭長耳,雙齒過寸。機論適 變。時共高美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藏,奉其新誨。不久值那遷化,覆述地論」, 聲駭伊穀。令望歸信,相次稱謁。後聽光師《十地》,發明 幽旨,遂從受菩薩戒焉。因從請業,有名學眾。又南會 徐部,隨通《地論》。梁武皇帝撥亂弘道,銜聞欣然,遂即 濟江,造宮請見。敕駙馬殷均引入重雲殿。自晝通夜, 傳所未聞。連席七宵,帝歎嘉瑞。因從受戒,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隆禮供奉。旬別入殿,開示弘理。年移 一紀,道懷有據。請辭還魏,乃經七啟,方許皆梁。時兗 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山名天觀,詔曰:「丈夫達念,身 為苦器,難可維持,乃試履裁約,餌苓斷粒,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末為魏廢帝中山王,敕僕射高隆之召入 鄴都,受菩薩戒。暨齊文宣,特加殊禮。前後六度,歸崇 十善。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帝為達於林慮山黃華 嶺下立洪谷寺,又捨神武舊廟造定寇寺,兩以居之。 初達經營山寺,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 寺,福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言訖尋去。及造寺 竟,安眾綜業。達反鄴京,夜有神現,身被黃服,拜而跪 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備供養,願不須還。」 達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貧道觀機而動,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稱曰:「山神之妻,白日無暇,今故 參拜。」並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僧無偏為,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達答:「糕可將還,後當為禮。」因令通為 之,時一拜兼唱。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達遣弟子道 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月餘,有虎來,將狗去。達聞之 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具問之,果云:「三 日來別讀《維摩》耳。」乃燒香禮佛,告曰:「昨雖誦餘經,其 福亦屬檀越。若有靈鑒,放狗還也。」至曉狗還,看於項 上有銜嚙處,斯又接統神明,殆不可測。講《華嚴》《四分》 《十地》《地持》,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特善論議,知名南 北,禪法一門,開世殊廣。曾遊梁境,誌公遇而告曰:「達 禪師是大福德人也。」帝亦深敬,常顧侍臣云:「北方鸞 法師、達禪師肉身菩薩,恆向北遙禮。」其為時君所重, 無有加焉。一時少覺微疾,端坐繩床,口誦《般若》,形氣 調靜,遂終於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齊天保七 年六月七日也。宣帝聞之,趣駕驚赴,舉聲大哭,六軍 同號,山林為動。葬於谷中巖下,立碑於後。余以貞觀 九年親往禮謁,骸骨猶存,寺宇遺跡,宛然如在。自達 奉心元道,情無間然,有識同親,都無嫌隙,承先私憾, 倚加事之,榮勝高流,彌所謙退。自季世佛法,崇尚官 榮,僥倖之夫,妄生朋翼,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