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8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穗,饑不苟食,寒不苟衣。結草以為裳,科頭徒跣。每 出,見婦人則隱翳,須去乃出。自作一爪牛廬,淨掃其 中,營木為床,布草蓐其上。至天寒時,構火以自炙,呻 吟獨語。饑則出為人客作,飽食而已,不取其直。又出 於道中,邂逅與人相遇,輒下道藏匿。或問其故,常言: 「草茅之人,與狐兔同群,不肯妄語。」太和、青龍中,嘗持 一杖南渡淺河水,輒獨云未可也。由是人頗疑其不 狂。至嘉平中,太守賈穆初之官,故過其廬,先見穆,再 拜,穆與語不應,與食不食。穆謂之曰:「國家使我來為 卿作君,我食卿,卿不肯食;我與卿語,卿不應我。如是, 我不中為卿作君,當去耳。」先乃曰:「寧有是邪!」遂不復 語。其明年,大發卒將伐吳。有竊問先:「今討吳何如?」先 不肯應,而謬歌曰:「祝衂祝衂,非魚非肉,更相追逐。本 心為當殺牂羊,更殺其羖䍽耶?」郡人不知其謂。會諸 軍敗,好事者乃推其意,疑牂羊謂吳,羖䍽謂魏,於是 後人僉謂之隱者也。議郎河東董經特嘉異節,與先 本故人,密往觀之。經到,乃奮其白鬚,為如與之有舊 者,謂曰:「阿先闊乎?念共避白波時不?」先熟視而不言。 經素知其昔受武陽恩,因復曰:「念武陽不耶?」先乃曰: 「已報之矣。」經又復挑,欲與語,遂不肯復應。後歲餘病 亡,時年八十九矣。 《高士傳》曰:「世莫知先所出,或言 生乎漢末,自陝居大陽,無父母兄弟妻子,見漢室衰, 乃自絕不言。及魏受禪,嘗結草為廬於河之湄,獨止 其中。冬夏𢘆不著衣,臥不設席。又無草蓐,以身親土, 其體垢污,皆如泥漆,五形盡露,不行人間,或數日一 食,欲食則為人賃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 得一食輒去。人欲多與,終不肯取。亦有數日不食時, 行不由邪徑,目不與女子逆視,口未嘗言,雖有驚急, 不與人語,遺以食物,皆不受。河東太守杜恕嘗以衣 服迎見而不與語。司馬景王聞而使安定太守董經 因事過視,又不肯語,經以為大賢。其後野火燒其廬, 先因露寢,遭冬雪大至,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 如故,不以為病,人莫能審其意,度年可百歲餘乃卒。 或問皇甫謐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考之 於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榮味也;形之所 不可釋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離者,室宅也;口之所 不能已者,言語也;心之所不可絕者,親戚也。今焦」先 棄榮味,釋衣服,離室宅,絕親戚,閉口不言,曠然以天 地為棟宇,闇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元寂之 幽,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廣不能以回其 顧,妙乎與夫三皇之先者同矣。《結繩已來》,未及其至 也,豈群言之所能髣髴,常心之所得測量哉?彼行人 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犯寒暑不以傷其性;居曠 野,不以恐其形;遭驚急,不以迫其慮;離榮愛,不以累 其心;捐視聽,不以汙其耳目。舍足於不損之地,居身 於獨立之處。延年歷百,壽越期頤,雖上識不能尚也。 自羲皇以來,一人而已矣。《魏氏春秋》曰:「故梁州刺史 耿黼,以先為仙人也。北地傅元謂之性同禽獸,並為 之傳,而莫能測之。」

按《神仙傳》:「焦先者,字孝然,河東人也。年一百七十歲, 常食白石,以分與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 以施人,先自村頭一家起,周而復始,負薪以置人門 外。人見之,鋪席與坐,為設食,先便坐,亦不與人語,負 薪來,如不見人,便私置於門間便去。連年如此。及魏 受禪,居河之湄,結草為庵,獨止其中,不設床席,以草」 褥襯坐。其身垢污濁如泥潦。或數日一食,行不由徑, 不與女人交游。衣弊則賣薪以買故衣著之,冬夏單 衣。太守董經因往視之,又不肯語,經益以為賢。後遭 野火燒其庵,人往視之,見先危坐庵下不動,火過庵 燼,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 雪,人屋多壞,先庵倒,人往不見所在,恐已凍死,乃共 拆庵求之。見先熟臥於雪下,顏色赫然,氣息休休,如 盛暑醉臥之狀。人知其異,多欲從學道。先曰:「我無道 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餘歲。後與人別去,不知所 適,所請者竟不得一言也。

王表

按《廣信府志》:「王表,貴溪人。漢元康初,修煉於巖中,久 之,感太極真人降,授以三五飛步之訣。魏明帝太和 二年正月七日上昇,香霧集空下,聞仙樂所遺藥池 丹井,飛昇臺見存。世名其巖曰王表巖。」

郝姑

按《畿輔通志》:「郝姑,字女君,本太原人,徙居莫縣。魏青 龍間,與鄰女十人於漚洟洩水邊挑蔬,忽有三青衣 童子至女君前云:東海公娶女君為婦。言訖,敷茵褥 於水上,行坐往來,有如陸地。其青衣童子便在侍側, 沿流而下。鄰女走告之,家人往看,莫能得也。女君遙 語:『幸得為水仙,願勿憂怖』。」仍云:「每至四月送刀魚為」 信,至今四月多刀魚。鄉人每到四月,祈禱州縣長吏, 入女君祠先拜,然後得入。於祠前忽生青白石一塊, 縱橫可三尺,高二尺餘,有舊題云:「此是姑夫上馬石。」 尚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