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9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移之。有一老翁謂店主曰:「韋侍御一餐即過,吾老病

不能遠去,但於房中坐得否?」店主從之,少頃,韋君到 店,良久忽聞房中嗽聲,韋問有何人在此,遣人視之, 乃曰:「有一老父。」韋君訪老父何姓,答曰:「姓韋。」韋君曰: 「相與宗盟,合有繼敘。」邀與同席。老父因訪韋公祖父 官諱,又訪高祖為誰,韋君曰:「曾祖諱某,任某官。高祖 奉道不仕隋朝,入此山中,不知所在。」老父喟然歎曰: 「吾即爾之高祖也。吾名集,有二子,爾即吾之小子曾 孫也。豈知於此與爾相遇?」韋君涕泣載拜,老父止之, 謂曰:「爾祖母見在,爾有二祖姑亦在山中,今遇寒食, 故入郭與渠輩求少脂粉耳。」有一布襆,襆內有茯苓 粉片,欲貨此市買。問韋君:「爾今何之?」韋君曰:「奉敕於 此山中求真壇,州縣及山中人,莫有知者,不審翁能 知此處否?」老父曰:「蓮花中峰西南,上有一古壇,髣髴 餘址,此當是也,但不定耳。」遂與韋君同宿。老父絕糧 不食,但飲少酒及人參茯苓湯。明日,韋君將入山,老 父曰:「吾與爾同去。」韋君乃以乘馬讓之,老父曰:「爾自 騎,吾當杖策先去。」韋君乘馬奔馳,竟不能及,常在馬 前三十步,至山足,道路險阻,馬不能進。韋君遂步隨 老父入谷。行不里許,到室見三嫗。老父曰:「此乃爾之 祖母,及爾之二祖姑也。」韋君悲涕載拜。祖母年可七 八十,姑各四十餘,俱垂髮,皆以木葉為衣。相見甚喜, 謂曰:「年代遷變,一朝遂見元孫。」欣慰久之。遂與老父 上山訪壇。登攀嶮峻,韋君殆不可堪。老父行步若飛, 迴顧韋君而笑。直至中峰西南隅,果有一壇。韋君灑 掃拜謁,立標記而迴。卻到老父石室。辭出谷,韋君曰: 「到京奏報畢,當請假卻來請覲。」老父曰:「努力好事君 主。」韋君遂下山,返到闕庭,具以事奏。代宗歎異,乃遣 韋君齎手詔入山,命刺史以禮邀致韋君到山中求 覓,遂失舊路。數日尋訪不獲,訪山下故老,皆云:「自少 年已來,三二年則見此老」父,一到城郭,顏狀只如舊, 不知其所居。韋君望山慟哭而返。代宗悵恨,具以事 跡宣付史館。

黃洞源附瞿廷伯

按《續文獻通考》:「洞源,武陵人。大曆間,學道於桃源宮, 辰州瞿廷伯走武陵師事之。尋遇一老尊,遂辭洞源 曰:『歸山去。洞源留之不可,約十八年再見。後洞源往 潤州之茅山,廷伯忽至洞源曰:『吾將蹈滄海。次日亦 化』』。」溫造為記其事於桃源宮。一云:廷伯幼時,因戲躍 入井中,後自大酉華妙洞中出,依善卷祠修道,功成, 止桃源宮,久之,昇仙而去。

按《湖廣通志》:「桃源桃花觀,有南嶽道士黃洞源居此。 大曆四年,瞿廷伯自辰溪來,年十四,太和未散,稽首 宇下,願登道域。一日樵谿洞中,確有所遇,久之,從庭 前大栗樹背行冉冉,遂滅沒化去。」

商棲霞

按《和州志》:「棲霞,歷陽人。大曆中道士,居於白石山下, 於彭祖白石洞中得導引術,善能吐故納新,絕粒三 十餘年。」

張殖

按《仙傳拾遺》:「殖,彭州導江人也,遇道士姜元辯,以六 丁驅役之術授之。大曆中,西川節度使崔寧嘗有密 切之事,差人走馬入奏,發已三日,忽於案上文籍之 中,見所奏表淨本猶在,其函中所封乃表草耳,計人 馬之力不可復追,憂惶不已,莫知其計。知殖術,召而 語之,殖曰:『此易耳,不足憂也』。乃炷香一爐,以所寫淨」 表置香煙上,忽然飛去。食頃,得所封表草,墜於殖前。 及使回問之,並不覺進表之時,封題印署如故。崔公 深異之,禮敬殊常。問其所受道之由,云:某師姜元辯, 至德中於九龍觀捨力焚香數歲,因拾得殘缺經四 五紙,是《太上役使六丁法》,咒術備足,乃選深山幽谷 無人跡處,依法作壇持咒,晝夜精勤。《本經》云:一十四 日,元辯為九日而應。忽有黑風暴雨,驚駭震動,頃刻 雨下,而壇場一濕。又有雷電霹靂,亦不為驚懼。良久, 見奇形異狀,鬼神繞之,亦不為畏。須臾,有鐵甲兵士 數千,金甲兵士數千,鼓噪而下,亦不驚怖。久之,神兵 行列,如有所候,即有天女,著繡履,繡衣大冠,佩劍,立 問元辯曰:「既有呼召,有何所求?」元辯以術數為請,六 丁兵仗,一時隱去。自此每日有一丁侍之,凡所徵求, 無不立應。以術授殖,謂曰:「術之與道,相須而行,道非 術無以自致,術非道無以延長。若得術而不得道,亦 如欲適萬里而足不行也。術者雖萬端隱見,未除死 籙,固當棲心妙域,注念丹華,立功以助其外,鍊魄以 存其內,內外齊一,然後可適道,可以長存也。峨嵋山 中神仙萬餘人,有皇人統領,置宮府,分曹屬,以度於 人。吾與汝觀道之纖芥,未造其元微,龍蛇之交,與汝 入洞府,朝真師,庶可以講長生之旨也。」師元辯隱去 二十餘歲,此年龍蛇之交,當隨師登峨嵋入洞天,不 久往矣。是年大曆十二年丁巳,殖與元辯隱去,不復 見。

崑崙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