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0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見於南極,但謂承天;黃人遊於後池,止云乘土:固 不可同年而議也。臣等預睹嘉祥,早參簪笏。惟神降 福,欣承帝系之隆;惟德洞冥,願奉元元之慶,無任感 悅之至,謹附某奉表稱賀以聞。

《朱桃椎讚》
薛稷

先生知足,離居盤桓。口無二價,食唯一餐。築土為室, 卷葉為冠。《斲輪》之妙,《齊扁》同歡。

《神仙可學論》
吳筠

《洪範》「嚮用五福」,其一曰:「壽且延命,至於期頤」,皇天猶 以為景福之最,況神仙度世永無窮乎。然則長生大 法無等倫,以儔擬當代人物,忽而不向者,何哉?嘗試 論之,中智已下,逮乎民甿,與飛走蛸翹同其自生自 死,昧識所求,不及聞道,則相與大笑之。中智已上,為 名教所檢,區區於三綱五常,不暇聞道,而若存若亡, 能挺然竦身,不使恆情之所汨沒耑?以修煉為切務 者,千萬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隱,故舉俗 罕聞其行,悲夫!昔桑矯問涓子曰:「自古有死,復云有 仙,何如?」涓子曰:「兩有耳。」夫言兩有,則理無不存,理無 不存,則神仙可學也。嵇公言神仙以特受異氣,稟之 自然,非積學之所能致也,未必盡其端矣。有不修學 而自致者,特稟受異氣也。有必待學而後成者,功業 充也。有學而不得者,初勤而中惰,誠不終也。此三者, 各有其方,不可以一貫推之。人生天地中,殊於眾類 明矣。感則應,激則通,所以耿恭援刀,平陸泉湧,李廣 發矢,伏石飲羽。精誠在於斯須,土石應猶影響,況丹 懇久著,真君不為潛運乎?潛運則不死之階立矣。孰 為真君,則太上也。為神明宗極,獨化於窈冥之先,高 居紫微,陰騭兆庶。《詩》稱「上帝臨汝」,《書》曰「天鑒孔明」,福 善禍淫,不差毫末。而迷誤之子,焉測其原,日用不知, 背本向末,故遠於仙道者有七焉,近於仙道者亦七 焉。當世之士,不能窺妙門,洞幽賾,雷同以泯滅為真 實,生「成為假幻。但所取者性,所遺者形,甘之死地,乃 謂常理。殊不知乾坤為《易》之縕,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形氣為性之府,形氣敗則性無所存,性無所存則於 我何有?」此遠於仙道一也。其次謂「仙必有限,竟歸淪 隳之弊。彼自昏於智察,則信其誣妄。詎知塊然之有, 起自寥然之無。積虛而生神,神用而孕氣,氣凝而漸 著,累著而成形,形立而神居,乃謂人耳。」故任其流遁 則死,返其宗源則仙。所以招真以煉形,形清則合於 氣;含道以煉氣,氣清則合於神。體與道冥,謂之「得道。」 道無極而仙豈有窮乎?舉世大迷,終於不悟,遠於仙 道,二也。其次強以存亡為一體,謬以前識為悟真。形 體以敗散為期,營魄以更生為用。乃厭見有之質,謀 將來之身,安知入造化之洪爐,任陰陽之鼓鑄。遊魂 遷革,別守他器,神歸異族,識昧先形。猶鳥化為魚,魚 化為鳥,各從所遇,兩不相通,形變尚莫能知,況死而 再造,誠可哀者,遠於《仙道》三也。其次以軒冕為得意, 功名為不朽,悅色耽聲,豐衣厚味,自封殖為長策,貽 後昆為遠「圖。焉知盛必衰,高必危,得必喪,成必虧。」守 此用為深固,置清虛於度外,咠恬靜智,交養中和,率 性通真為意乎。此遠於仙道四也。其次強盛之時,為 情愛所役,斑白之後,有希生之志。雖修學始萌,而傷 殘未補,靡蠲積習之性,空務皮膚之好,竊慕道之名, 乖契真之實,不除死籍,未載元籙,歲月荏苒,大期奄 至,及將殂謝,而怨咎神明,遠於仙道,五也。其次聞大 丹可羽化,服食可延年,遂汲汲於爐火,孜孜於草木, 財屢空於八石,藥難效於《三關》,不知金液待訣於靈 人,芝英必滋於道氣,莫究其本,務之於末,竟無所就, 謂古人欺我,遠於仙道,六也。其次身栖道流,心溺塵 境,動違科禁,靜無修持,外邀清「譽之名,內蓄奸回之 計,而人或可罔,神不可欺」,遠於仙道七也。若夫性好 元虛,情忘嗜慾,不求榮顯,每樂清閑,體氣至仁,含弘 至靜,栖真物表,超跡喦巒,想道結襟,無為為事,近於 仙道一也。其次意高殷古,刻志上行,知榮華為浮寄 而不顧,知聲色能伐性而不取,剪陰賊,樹陰德,懲忿 窒慾,齊毀譽,處「林嶺,修清真,近於仙道二也。其次身 居祿位之榮,心慕道德之府,以忠貞而奉上,以仁義 而臨下,弘施博愛,內陰清澈,外混囂塵,惡殺好生,近 於仙道三也。其次瀟灑蓽門,樂貧甘賤,抱經濟之器, 泛然若虛,洞古今之學,曠然若無,爵之不從,祿之不 受,確乎以方外為上,恬乎以攝生為務,此近於仙道」 四也。其次「稟明類之姿,懷秀拔之節,奮忘機之旅,當 銳巧之師,所攻無敵,一戰而勝,然後靜以安身,和以 保神,精以致真,近於仙道五也。其次追悔已往,洗心 自新,雖失之於壯齒,冀收之於晚節。以功補過,過落 而功全;以正易邪,邪亡而正在。轗軻不能移其操,諠 華不能淪其慮,唯精惟微,積以成著」,其近於仙道六 也。其次至孝至貞,至義至廉。按《真誥》之言,「不待修學 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風溺水以獲生,伯夷叔 齊,曾參孝己,人見其沒,道使之存,如此之流,咸入仙 客,謂之隱景潛化,死而不亡」,此例自然,近於仙道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