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1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覈事 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 陽合,與神同門。覈事文者,覈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 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 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 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 云:「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然其卷 數,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 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今此 經流亡,殆將欲盡。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 修因,禁忌眾術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極經》者,按 《正一經》,此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茲目。若是 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赧王時,老君於蜀 郡臨卭縣授於瑯琊于吉,爾來又隱。近人相傳云,「海 喁山石函內有此經,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或往取 之,每值風雨暝暗,雷電激揚,至陳祚開基,又屢取不 得。每」至山所,風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術,乃命太 平周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法師挺素清高,良難可 序。受請至山,清齋七日,將就取經,未展之頃,朝雲暗 野,曉霧昏山。師拜禮進趨,天光開朗。乃命從人數十, 齊心運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開。法師斂氣開之,乃 見此經,請還臺邑。帝乃具禮迎接,安於至真觀供養。 經放大光明,傾國人民並皆瞻仰。帝命法師於至真 觀開敷講說,利安天下,時稱太平。自此以來其盛矣。 帝因法師得此經,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即臧靖法 師之稟業也。

第三太元者,重元為宗,老君所說,故經云:元元至道 宗。然其卷數,亦有不同。《正一經》云:《太元道經》二百七 十卷。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盡是本 經,餘者不見,當時運會未行。然此經所明,大略以元 為致。故《太元經》云:「無無曰道義極元。」元樂真人云:「道 德五千文,茲境之經也。」舊云:《道德經》有三卷,《玉緯》云: 其中經珍祕,部入太清亦未祥。此解按西昇序云:「列 以二篇,乃河濱授於漢文。」又云:「素書二卷,尹喜所受, 凡得五卷。」既說有三,時元靖法師分為三部,宗致道 德二卷,是先說以道德為體,其致則總,以其文內無 對揚之旨故也。西昇次說,以無欲為體,故云當持上 慧源妙真一。後說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為體。其源 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漸甚多,今不更說,通諸一部 者,按《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元經》,有二百七十 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爾來傳世,乃至今 日。但其零落闕遺,亦是運還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 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心出道法。謂之新者,物 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 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 慮後,改易法師,故撰傳錄文,名為正一新出儀。故天 師云:「後世男女,必改吾法,貪財愛色,不施散一切,汝」 曹重擔,地獄為家,宜各慎之。《正一經》云:《正一法文》一 百卷。今孟法師錄亦一百卷,凡為十帙,未知並是此 經不耳。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故此經云:正一遍 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長 既隨師昇元,於時多承口訣,秖錄為卷名,未詮次第 也。其源流者,《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 七日丙午中時,使玉童傳上皇先生白簡青籙之文, 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又後聖帝君命 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爾之後,得此文者乃 七千人,皆飛龍元昇,或淪化潛引,不可具記。」得道者 藏文五嶽,精思積感,先得此文。此文極妙,得之隨緣, 文來,或出河洛,或戒經方,依因結果也。漢時有天師 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 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 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 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按《正一經治化品》目錄云:「《正 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師,正一 百卷」,即在其內。後會教重,自當具顯道本尊卑。經云: 「真經要妙,其文無雙,三十六萬四千,正言無數,不離 正一。演氣布化,五千為宗。真精要妙,三洞為最也。」然 此法雖復久遠,論其所盛,起自漢朝天師既昇天後, 以此法降與子孫弟子、嗣師、系師,及諸天人,一切內 外至信者,修行傳習,屢有傳道之人。今不具載此文, 因此行矣。謹按《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 部金丹以下仙業,《太平經》輔洞元部甲乙十部以下 真業,太平輔洞真部五千文以下聖業。正一法文,宗 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太平經》云:「輔者,父也。」今言三 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 也。眾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 即是扶贊之義也。

《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義,通於三乘。今就中乘為釋,餘例可知。 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