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1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陽氣在下初成水,以火鍊之則凝成丹。其說甚異,內 外異色,如鴨子卵,真箇成此物。」《參同契》文章極好,蓋 後漢之能文者為之。其用字皆根括古書,非今人所 能解,以故皆為人妄解。其中有云:「千周粲彬彬兮,萬 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靈忽自悟。」言誦之久,則 文義要訣自見。又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二用 者,用九用六。九六亦坎離也。六虛者,即乾坤之初二、 三、四、五、上六爻位也。言二用雖無爻位,而常周流乎 乾坤六爻之間,猶人之精氣上下周流乎一身而無 定所也。世有《龍虎經》云:「在《參同契》之先」,季通亦以為 好。及得觀之,不然,乃檃括《參同契》之語而為之也。又 曰:「《參同契》為艱深之詞,使人難曉。其中有千周萬遍 之說,欲人之熟讀以得之也。」大概其說,以為欲明言 之,恐泄天機,欲不說來,又卻可惜。

《陰符經注序》
元·吳萊

予聞隴西李筌,嘗得《黃帝陰符經》,讀之數千遍,竟不 能略通。後遇驪山姥,始章句解釋,蓋甚怪矣。自言「神 農氏衰,蚩尢暴橫,黃帝三年百戰而未及有功,天命 元女教以兵機,賜以九天六甲兵信之符,皆出自天 機,合乎神智者。」筌又別著《太白陰經》《閫外春秋》,以輔 行其說。強兵勝敵,豈必務貫於此經而後能然耶?廣 漢鄭山古曾語蜀黃承真:「蜀宮大火,甲申乙酉則殺 人無數,我授汝祕術,庶幾少減於殺伐。幸汝詣朝堂 陳之,陳而不受,汝當死,泄天祕也。」已而蜀王不聽,而 承真死。孫光憲竊窺其書,題曰《黃帝陰符》,然與今經 本實不同,不知此又何書也。若乃筌務用兵,而山古 又欲務禁兵,此果何耶?夫老聃本道「家之祖,而其書 多寓於術。自其一心之靜,天旋地轉,陽噓陰翕,而世 故之萬變者,縱橫錯豎,恫疑禁格,悉出於其彀,而莫 能逃乎是也。是故世之言兵者,攷諸道術,流於讖記, 洞乎飛伏孤虛,察夫龍虎鳥蛇,此殆孫、吳、韓、白韜略 機謀之所尚者,然非儒者之正論也。」新安朱安國,當 光堯南渡之際,每咎當世用兵講武之失,故注是《經》。 雖然,天下之時勢日殊,而兵難喻度,苟取古人之糟 粕而強謂「我知兵」,是即趙括之不知變也。自太祖始 得天下,太宗即懲五代藩鎮跋扈之亂,急於偃武而 修文。降及數世,搢紳縫掖之士寖恥言兵,兵日弱矣, 遂至故都淪喪,三鎮隳沒,君臣將相跳奔潰散,夷夏 盜賊「蟠踞糾結,卒使王業偏安於山海崎嶇之間,不 復自振」,此誠有可憾者。然而撫摩疲民,收合遺燼,猶 足以守此三百餘年之命脈,而不遽至於泯滅者,豈 在兵耶?是故承桑氏以文事而衰,有扈氏以武功而 敗,文武二途,要皆可以亡國踣家,而天下時勢之所 在,不以兵強而存,不以兵寡而亡者,抑可睹矣。凡吾 儒者之言兵,本以仁義。言兵而深不欲以孫吳韓白 韜略機權而言兵。孟子請罷秦楚之兵,則曰「去利而 懷仁義。」荀卿論兵於趙孝成王前,則亦曰「魏氏之技 擊,秦人之武力,桓文之節制,咸不敵湯武之仁義。」是 蓋仁義云者,實當世用兵講武之本也。雖使黃帝元 女誠有所謂《陰符》,則上篇演道,中篇演法,下篇演術, 千變萬化,出無入有,要之亦不能有外乎此者。又況 李筌、鄭山,古道家狡獪之流耶?惜乎!安國儒者,自有 正論,何獨用是而後為言兵者耶?

《司馬子微天隱子注後序》
前人

司馬子微《天隱子注》一卷,八篇。天隱子,亡其姓族邑 里,或曰子微托之者也。夫黃老之說,始自黃帝老子, 太史公《老子列傳》則稱其以自隱無名為務,至其道 乃曰:「無為自化,清淨自正」,無他異也。當漢初,黃老盛 行,至武帝,又好神仙,文成五利之徒,迂誣怪譎之士, 神光巨跡,千變百幻,雖嘗一致橋山之祠,欲追黃帝 之遺風者,獨不及《老子》。神仙方技,豈又與道家戾歟? 東漢以來,世之儒者,方以天文卦候為內學,而為天 子公卿之所賓禮,甚則陷於鬼道。「左慈啟之,葛元紹 之,元之後,則有鄭君。鄭君之後,則有葛洪。葛洪之後, 則有陶弘景。洪與弘景本儒者,當天下多故,欲自縱 於方外逸民之間,一傳而王遠之,再」傳而潘師正,三 傳而吳筠、司馬子微。攷其學,今《天隱子》之所述已盡 之矣。予觀天隱子,沖澹而閒曠,虛靜而寡欲,黃、老之 遺論耳。然而龍虎鉛汞,抽添吐納之事,未之及也,豈 或祕而不言歟?夫以老子之修道養壽,雖太史公猶 不盡信,又況後世之迂誣怪譎者,可必得而悉徵之 歟?自今道家而言,彼謂性宗,儒者則曰「此心也,必主 于覺」;彼謂命宗,儒者則曰「此氣也,必保其純一。」天人 達性命,因其血肉口鼻之粗,而得與造化溟涬同入 於無盡之妙。此古之人所以長生而不死者,豈或別 有其術歟?不然,天隱子之學,亦止於是而已哉!或曰: 「孔子嘗師老子,吾聖人蓋尸假者也。特以語怪而不 言,故」曰:「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老則老 聃,彭則彭祖也。雖然,老子,東周一柱下史耳。幽王時 有伯陽父,顯王時有史儋,本是二人,且不與老子同 時。老子固壽矣,太史公欲合伯陽父、史儋為一人,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