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2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書無重複語。上篇敘陰陽造化,煉成大丹之旨,中篇又細議還返、溫養、防虞之用,下篇乃擬法象,備露成丹之詳。上篇則次第而言,中篇復條例而布,何可淆混而不察?上陽子分而註之,分上篇為十五章,以應上弦得丹之義;中篇為十五章,以應下弦丹成之義;下篇為五章,以應五行之成數。所分之章,取其旨意」 ,同者,以為一章。尋詳仙翁之本意,次第鋪陳,就中借托元言,直指金丹藥火鼎器,造化細密,使後來人易於領悟,遵而行之,從凡入聖,作佛成仙,其心傳口授之祕,又不敢施於筆者。噫!世人器德涼薄,誹謗易生,是以古聖大賢,立言垂訓,不惜天寶,散布於經。文王孔子相傳曰:「《周易》明此道也。」 黃帝、老子相傳曰:「金丹明此道也。」 釋迦達磨相傳曰:「大乘明此道也。」 聖人慈悲,方便接引,皆欲世人俱明此道,實眾生之階筏,為萬世之梯航。豈謂後人各執異見,不立苦志,參訪真師,不明陰陽,同類相胥,各尚所聞,愈差愈遠。彼見《周易》,則指為卜筮納甲之書,又惡知同類得朋之道乎?彼見鼎器之說,則猜「為金石爐火之事;彼聞採取之說,則猜為三峰採戰之術。彼聞有為,則疑是傍門邪徑;彼聞無為,則疑是打坐頑空;彼聞大乘,則執為禪宗空性。惟資談論。更不察聖人之道,是用陰陽修之以出陰陽,用出世法修之以出世間。」 凡此等輩,烏足以談《參同契》中之妙語耶?昔王沖熙得劉海蟾金丹之旨而成道,乃嘆曰:「舉世道人,無能達此,惟張平叔一人而已。」 平叔遇聖師於成都,作《悟真篇》以訓於後,旨意詳切,其元言奧語,一與《參同》契合。上陽子自遇聖師而後,遍遊江湖間,廣參博採,無非誑談泥丸。《翠虛篇》云:「後來依舊去參禪,勘破多少野狐精。」 邇來豈惟無平叔一人,只要如沖熙者,何從而得?然說禪說性,逞乾慧者,比比皆是。求其可入此門,而聞聖人之道者,億中無一,則知沖熙之言為大悟,而翠虛之語尢可憐。古人謂:談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兔角,況求其行道之人乎?先哲云:「愚人多不曉,一望便大笑。上人心了了,一聞便知竅。」 今若有將此竅問是何物,就喻之曰:竅是陰陽之門戶。如此。豈不愈動其猜疑哉。

《乾坤設位章》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 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 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 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 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言不苟造,論不虛 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類結字,原理為証。坎戊月 「精,離巳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終 始。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十翼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仙翁述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復自註曰:「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 其言既詳,其心大切,豈謂世人信之不及,愚而難悟?《說卦傳》曰:「分陰分陽,迭為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二用者,《乾》用九,《坤》用六,有用而無位。」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者,君子行道,而德之至也。「用六利永貞」 者,言坤之德至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故坤之為用,孤陰則無成,是以用六從乾,乃與類行也。而乾用九匹坤,西南得朋也。乾坤變化,各正性命,《乾》之大始。用九乘坤,陽含其陰,虛而成離,《坤》之太一,用六承乾,陰含其陽,實而成坎。是坎、離得專陰陽之體,變易而用,包囊生育,愈無停機。譬如天上之日月,忽忽而弦望,忽忽而晦朔,即如人身之陰陽,忽忽而太極,忽忽而無常。《易》道屢遷,變動不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而逆行《易》之道也。文王《周易》,每卦六爻,故曰「六位成章」 ,又曰「周流六虛。」 其往來消息既不定,而上下盈虛亦無常。故《乾》初變《姤》,累變至《坤》。《坤》初變《復》,累變至《夬》,又有三男三女,互相交變。且六十卦皆有累變一卦,暨遊魂歸魂,共變八卦,又有積變。是一卦積變至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積變至四千九十六卦。《復》《姤》互相育孕,而各秉陰陽,成天下之亹亹者,皆此陰陽之道也。夫此陰陽之道,之炁,或幽潛於其身,或淪匿於各體,或變化居中而包囊萬物,或懋施生殺而為道紀綱。倘非乾坤二用,紀綱妙用,則道或幾乎息矣。以無制有,器用者,空無與有為兩者何也?太極之分,有先天,有後天。何謂先天?形而上者謂之道,以有入無也。何謂後天?形而下者謂之器,從無入有也。《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海蟾云:「從無入有皆如是。從有入無能幾人」 推度坎離消息之功,則後天者,皆為器形滓質,而有消息沒亡,非若先天,迺有久長之道,可躋聖域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世人惟順行後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