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即腳生。」
《酉陽雜俎》
蝦蟆
《蝦蟆無腸》。
鸛影抱蝦,蟆聲抱。
《倦游雜錄》
嶺南蝦蟆
嶺南蝦蟆曰《蛤蚧》。
《埤雅》
蝦蟆
蝦蟆背有黑點,身小,能跳接百蟲,善鳴,與蟾蜍不類, 故《淮南子》以為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 鼠、蟾蜍捕蚤,不足以禁姦塞邪也。《酉陽雜俎》曰:「鸛影 抱蝦蟆聲抱。」今里俗聞其春鳴,謂之聒子。聒子即段 所謂聲抱其子謂之蝌蚪,大盡生前兩足,小盡生後 兩足。俗說蝦蟆懷土,雖取以置遠郊,一夕復還其所。 《字說》云:「雖或遐之,常慕而反。」
《爾雅翼》
蝌蚪
蝌蚪,蝦蟆子也。蝦蟆曳腸於水際草上,纏繳如索,日 見黑點漸深,至春水時,鳴以聒之,則蝌蚪皆出,謂之 聒子。古所謂鸛影抱蝦蟆聲抱者也。頭圓色黑。始出, 有尾而無足,稍大,足生而尾脫。或曰:月大盡生前兩 足,小盡生後兩足。故卞彬《譏令史咨事》云:「蝌蚪唯唯, 群浮暗水。唯朝繼夕,聿役如鬼。」言其出沒不常也。亦 「自相啖囓。伺其前者,銜其尾,隨其上下而頓掣之,則 前者尾斷而死矣。」今俗謂之蝦蟆臺,亦謂之蝦蟆黏。 《山海經》:「湖水其中多活師」,《爾雅》則謂之活東。崔豹《古 今注》云:「一名懸針,一名元魚,以其狀如魚,其尾如針, 又併其頭尾言之,則似斗也。」然崔言聞雷則尾脫而 腳生,此為未盡,皆腳具而尾始脫耳。古有蝌蚪篆,取 象於此。魯恭王壞孔子舊宅,於壁中得孔子先人所 藏古文虞、夏、商書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蝌蚪文字。 是時去秦未遠,而孔安國以為蝌蚪書廢已久,時人 無能知者,遂以伏生所傳定其可辨者。更以隸古字, 按《字源》云:「庖犧氏獲景龍,作龍書。炎帝因嘉禾,作穗 書,蒼頡變古文,作鳥」跡篆,少昊作鸞鳳書,取似古文。 高陽作蝌蚪書云。又今人作粉餌象蝌蚪形,謂之 斗。
《本草綱目》
蝦蟆釋名
李時珍曰:按:王荊公《字說》云:「俗言蝦蟆懷土,取置遠 處,一夕復還其所,雖或遐之,常慕而反,故名蝦蟆。或 作蝦䗫。蝦言其聲,䗫言其斑也。《爾雅》作蟼蟆。」
《集解》
陳藏器曰:「《別錄》蝦蟆一名蟾蜍」,誤矣。蝦蟆、蟾蜍,二物 各別,陶氏以蟾蜍註蝦蟆,遂致混然無別。今藥家亦 以蟾蜍當蝦蟆矣。蝦蟆在陂澤中,背有黑點,身小,能 跳接百蟲,解作呷呷聲,舉動極急。蟾蜍在人家濕處 身大,青黑無點,多痱。不能跳,不解作聲,行動遲緩。 又有蛙蛤、螻蟈、長肱、石榜、蠼子之類,或在水田中,或 在溝渠側,未見別功。《周禮》:「蟈氏掌去蛙黽」,焚牡菊,以 灰洒之則死。牡菊乃無花菊也。
《雷斆》曰:「蝦蟆有多般,勿誤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腳小 斑,有」黃前腳大,後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條有黃。 遍身黃色,腹下有臍帶,長五七分,住立處,帶下有自 然汁出。有螻蟈,即夜鳴,腰細口大,皮蒼黑色者。有蟾, 即黃斑,頭上有肉角。其蝦蟆皮上腹下有斑點,腳短 即不鳴叫者是也。
李時珍曰:蝦蟆亦能化鶉,出《淮南子》。蝦蟆、青蛙,畏蛇 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動。故《關尹子》云:「蝍 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或云:《月令》「螻蟈鳴,反舌無 聲。」皆謂蝦蟆也。
吳瑞曰:「長肱,石雞也。」一名「錦襖子。」六、七月山谷間有 之。性味同水雞。
《修治》
《雷斆》曰:「凡使蝦蟆,先去皮并腸及爪子,陰乾。每個用 真牛酥一分,塗炙乾。若使黑虎,即連頭、尾、皮、爪,並陰 乾,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氣味》
辛寒有毒。
《大明》曰:「溫,無毒。」
《主治》
《本經》曰:「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 《藥性》曰:「主百邪鬼魅,塗癰腫及熱結腫。」
《日華》曰:「治熱狂,貼惡瘡,解煩熱,治犬咬。」
《發明》
《蘇頌》曰:「蝦蟆、蟾蜍二物,雖同一類,而功用小別,亦當 分而用之。」
李時珍曰:古方多用蝦蟆,近方多用蟾蜍,蓋古人通 稱蟾為蝦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遠,則古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