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1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峻虎陷鬼、蛇退馬鞍之類;其水則有若龍吼魚牮、羊 角雞肝、臊虎喂賊、落眉結髮、雷鳴混陣、甕柄剪刀、「閻 王老鼠」、「帚節鬼門」,以至「眼號穿錢」、「路名鬼錯」、「灘成八 害」、「崖目萬人」之類。顧名思義,險實與俱。第不幸而不 遇二子,寂寥無聞。其亦幸而未經品題,不拒人於千 里,自分終棄之材,猶得以登廟堂之用也。山川險惡, 寒岩冰壑,崎嶇萬狀,攀木緣崖,索橋傴僂。升之則躋 於九天之上。降之則入於九地之下。怵目駭心。神魂 飛越。作《跋涉艱危》。嘗聞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禽 獸偪人,自古為然,而況深山窮谷,老箐荒林,固有所 窟穴哉?作《蛇虎》縱橫,道里之遠,程以千計,夫役之眾, 日以百計,供頓之繁,歲以萬計。櫛風沐雨,水陸疲勞, 雖雞犬亦有所不寧者。作《採運困頓》,斷岸千尺,下臨 無際,拮搆重疊,綿亙數里,作飛橋度險,梁棟美材,天 地固祕藏之重以頻年採「取之故,所遺無幾。崇岡疊 巘,限隔高下,其為力且百倍於曩時。作懸木弔崖,人 日食米一升,一夫負米五斗,往返之期有七日,自給 之外,僅足以給二人。萬一變生不測,趨赴少後,緩急 將何所濟?作饑餓流離,輕生嗜利,蠻裔之常,以逸待 勞,以眾暴寡,昏夜乘間,將何所不至哉?」作焚劫暴戾, 天災流行,世所必有。加以蠻煙瘴雨之所浸淫,饑渴 勞瘁之所搖奪,鮮不及矣。作疫癘時行。至若灘高水 落,為力尢難,築堤壅泉,架木飛輓,若轆轤之汲井。然 游移前卻,日不能以一里。作天車越澗,波濤泛漲,衝 激四出,挽留無計,仰天太息。要之,水旱俱病,惟川蜀 為然。作巨浸飄流,上自藩臬以至若府、州縣,轉「相督 責,撫字之心誠勞,而職業固然不敢怠廢。」矧無知犯 法小民之恆性哉!作《追呼》逮治,山林材木,初不必其 皆良,兼之「天時人事,參錯不齊,外直而中空者十之 八,毀折而遺棄者什之九。僥倖苟且,百纔一二。宿負 未償,新逋是急。稱貸不足,繼以田宅;田宅不敷,繼以 子女;子女不給,隨以妻妾。夫人孰不欲有宮室之奉, 夫妻子母之屬哉?」自全之道固如是也。作鬻賣,償官 驗收登記,比次成筏,連筋捩頂、顧募器用之類,種種 各備。每筏為木凡六百有四,為竹凡四千四百有五, 為銀以兩計者凡一百四十有八。公私耗斁,不可勝 計。作驗收找運,自蜀至京,不下萬里。每運為筏,以二 十、三十為率。每「筏運夫四十,每夫日計直十分之五, 大約三年,其為直殆且六萬。要皆生民膏血,日朘月 削,其存幾何?父往子來,曾無寧歲。出萬死於一生,作 轉輸疲弊。噫不身膏草野,則葬於江魚之腹,隨其所 在,動若陷阱。彼青黃雕刻,木之災也,楩楠杞梓獨非 生民之災乎?夫楩楠杞梓,愛護而保全之,徒以應營」 建所需之故,而傷陛下赤子曾楩楠杞梓之所不若。 每三復《萇楚》之詩,為之於邑

《蜀中採木記》:「國家以殿闕頻災,興採木之役,則拮据 無已時。夫木,非蜀產也,產於邊蜀之夷也,幽險僻絕 人跡不到之地,崢山淵谷之所隔閡也,嚴霜古雪之 所棲集也,虎豹之所居也,蛇虺之所窟穴也,飛猱之 所望而駭也,山精木魅之所憑依也,毒煙苦霧之所 霾也,如此者,不知幾千百年而後成大木。其上千霄, 其圍橫畝,雖驅鬼中而《發殤宮》,亦不能以取之。而以 本朝之威命,使脆弱之小民必欲其得之,前者僵而 後屬,寡者熸而眾至,督者設機械,役者忘性命,弗得 弗已。以此思之,不必身履其地,而小民艱難愁苦,萬 死一生之情狀可知矣。」蓋嘉定州守徐學周所著有 《哀鳴錄》焉。徐守蓋嘗躬履其地,仰無極之高,臨不測 之深,以累布為梯,仍以縻其身,而縋之以上下虞兩 崖之觸,則求夷人執之。此亦危苦恐懼之極矣,而兼 之瘴癘為殃,往往隕命。官且如此,而況小民躬斫伐 曳運之勞者乎?徐守所稱《六難》,殆未足以盡之也,而 讀之亦可以斷腸折心矣。嗟乎!均之民也,而蜀之民 獨當此至危至苦之「役,均之官也。而蜀之官獨以此 至危至苦之役毒其民,又必不可以已。天地之有憾, 則此其為甚哉!」惟日叮嚀告戒,「我有官君子與於斯 役者,千方萬計,凡可以體吾民之情而恤其辛楚,救 其阽危者,畢智殫力以圖之耳。」先是,余邑少司空楊 公和,洪熙元年奉命採木於蜀,迄今二百餘年,而余 再領「茲役,《採木》非國家所得已也,回祿為虛實,使我 戮力委命於夷落之鄉,而余親見之焦脣乾肺,以為 民求萬有一分之便」,因以想見楊公之苦心焉。以不 恆有之役,不忍見之苦,而一邑之中,余與楊公再領 其事,豈不異哉?夫人臣之誼,不過捐軀為國耳。然用 之伐叛𠞰逆,則功高而名顯,用之採木,則竹帛不書, 人固有幸不幸,楊公賢者也。採木之事久遠,蜀人無 知之者。余因為記,勒石芙蓉閣中,以見余景仰感慨 之私,備《蜀志》焉。

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為 樟,扁頭圍二丈,長臥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 風雨震淋,已稍朽矣。永樂四年,工部尚書宋禮取木 於蜀,得大木於馬湖府,慮運木為艱,一夕,木忽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