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穰者免脹,抽心者除煩。大概具陳,初學熟玩。

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 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 勢已過,愈將難全。

陶弘景曰: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無肯自療。故齊侯怠于皮膚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識悟之為難,亦乃信受之弗易。倉公有言:信巫不信醫,死不治也。李時珍曰:《素問》云:「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 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荄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神氣乃服。暮世之病,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以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淳于意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適,三不治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 六者有一,則難治也。

寇宗奭曰:「病有六失,失于不審,失于不信,失于過時,失于」原缺二字。失于不擇醫,失于不識病。六失有一,即為難治。又有八要:一曰虛,二曰實,三曰冷,四曰熱,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內,八曰外也。《素問》云:「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婦人居帷幔之內,復以帛幪手臂,既無望色之神,聽聲之聖,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病家厭繁,以為術疏,往往得藥不服,是四診之術,不得其一矣,可謂難也。嗚呼!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 去十之,取去為度。

陶弘景曰:「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只如巴豆、甘遂、將軍,不可便令盡劑。如《經》所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從此至十,皆以梧子為數。其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豈如附子、芫花」 輩耶。此類皆須量宜。

寇宗奭曰:「雖有此例,更合論人老少虛實,病之新久,藥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執為定法。」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 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 其所宜。

陶弘景曰:「藥性一物,兼王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李時珍曰:「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體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不遠熱,則熱病至;不遠寒,則寒病至。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又曰:「抑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 者,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所謂求其屬以衰之也。此皆約取《素問》之粹言。

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已下者,先 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 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陶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後食,蓋此義也。又有須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熱服者。服湯則有疏有數,煮湯則有生有熟,各有法用,並宜詳審。」

李杲曰:「古人服藥活法,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并視人之強弱,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不必泥法。」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 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欬逆嘔吐,黃 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癲邪,驚癇鬼疰,喉痺齒 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癭瘤;男子五 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 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