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3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四明謂之細白。九月而熟,謂之晚白,又謂蘆花白,松 江謂之大白。其三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麥爭場;其 再蒔而晚熟者,謂之烏口稻。在松江,色黑而能水與 寒,又謂之冷水結,是謂稻之下品。其粒白而大,四月 而種,八月而熟,謂之中秋稻。在松江,八月望而熟者, 謂之早中秋,又謂之閃西風。其粒白而穀紫。五月而 種,九月而熟,謂之紫芒稻。其秀最易,謂之下馬看,又 謂之三朝齊。」《湖州錄》云:「言其齊熟也。其在松江,粒小 而性柔,有紅芒、白芒之等。七月而熟曰香秔」,其粒小 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馨美者,謂 之香子,又謂之香𥣬。其粒長而釀酒倍多者,謂之「金 釵糯。其色白而性軟,五月而種,十月而熟曰羊脂糯。」 其芒長而穀多白斑。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臙脂 糯」,太平謂之「硃砂糯。其白斑,五月而種,十月而熟,謂 之虎皮糯」,《太平》又云:「厚稃,紅黑斑而芒,其粒最長,白 稃而有芒。四月而種,七月而熟,謂之趕陳糯」,太平謂 之「趕不著,亦謂之秈糯。其粒大而色白。四月而種,九 月而熟,謂之矮糯。」其稃黃而米赤,已熟而稈微青,布 宜良田。「四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青稈糯。」其粒大而 色白,芒長而熟最早。其色易變而釀酒最佳,謂之「蘆 黃糯。」湖州謂之「泥裏變」,言其不待日之曬也。其粒圓 白而稃黃,大暑可刈,其色難變,不宜於釀酒,謂之「秋 風糯。」可以代粳而輸租,又謂之「瞞官糯。」松江謂之「冷 粒糯。」其不耐風水,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小娘糯」, 譬閨女然也。其在湖州,色烏而香者,謂之「烏香糯」;其 稈挺不仆者,謂之「鐵梗糯」;芒如馬鬃而色赤者,謂之 赤馬鬃糯;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 「六十日稻;又遲者謂之八十日稻,又遲者謂之百日 赤。」而毘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 秈之品,而皆自占城來,實賴水旱而成實,作飯則差 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於民者。在太平,六十 日秈,謂之「拖犁歸。」有赤紅秈,有百日秈,俱白稃而無 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紅甘。在閩無芒 而粒細。有六十日可穫者,有百日可穫者,皆曰「占城 稻。」其已刈而根復發,苗再實者,謂之「再熟稻」,亦謂之 「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謂之三穗子。 元扈先生曰:「稻田用水,隨地隨時,不拘一法,括之以 兩言,曰蓄與洩而已。《周禮·稻人職》曰『以瀦蓄水,以防 止水』,皆言蓄也。禹之陂九澤,亦蓄也;以澮寫水,言洩 也。禹之決九川,亦洩也;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 水者,上源所蓄,釃諸田間也。禹盡力溝洫,暨稷播種, 奏庶艱食,則用水」之效也。

《亢倉子》曰:「得時之稻,莖葆長稠,穗如馬尾。失時之稻, 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又曰:「樹肥無使扶疏,樹磽 不欲專生而獨居。肥而扶疏則多秕,磽而專居則多 死。」

王禎《稻論》曰:「稻之為言藉也,稻含水,盛其德也。稻太 陰精,含水漸洳,乃能化也。」《淮南子》曰:「江水肥而宜稻。 南方下水塗泥,皆宜水種。治稻者,蓄陂塘以瀦之,置 隄閘以止之。又有作為畦埂,耕杷既熟,放水勻停,擲 種於內,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今江南皆用此法, 苗高七八寸則耘之,耘畢,放水熇之。欲秀復用水浸 之,苗既長茂,復事薅拔,以去根莠。農家收穫,尤當及 時。江南上雨下水,收稻必用喬扞笎架,乃不遺失。蓋 刈早則米青而不堅,刈晚則零落而損收,又恐為風 雨損壞。此九月築場,十月納稼,工夫次第,不可失也。 大抵稻穀之美,種江淮以南,直徹海外,皆宜此稼。 元扈先生曰:「今人用穀種,畝一斗以上」,密種而少糞, 難耘而薄收也。但插蒔早者,用種須少,插蒔遲者,用 種宜稍多。吾鄉人多種吉貝芒,種以前甚無暇,夏至 前方插蒔,亦有過夏至者,用種不得不多。

亦有小暑後插蒔而用種如常則先種麻、燈心、蓆草之屬,田底極肥故也。

王禎《旱稻論》曰:「今閩中有得占城稻,種高仰處,皆宜 種之,謂之『旱占』。」其米粒大而且甘,為旱稻,種甚佳。北 方水源頗少,陸地沾溼處宜種此稻。

元扈先生曰:「賈氏《齊民要術》著旱稻種法頗詳,則中 土舊有之,乃遠取諸占城者,何也?賈故高陽太守,豈 幽燕之地自昔有之?爾時南北隔絕,無從得邪?抑北 魏時有之,後絕其種邪?既或昔有今無,何妨昔無今 有?真宗從占城移之江浙,江翱從建安移之中州,稍 一展轉,便令方內足食,則執言土地不宜使人息意」, 移植者必不可也。今北土種者甚多。畿內種推平峪, 山東推沂州。不啻新城粳稻矣。

丘濬曰:「地土高下燥溼不同,而同於生物,生物之性 雖同,而所生之物則有宜有不宜焉。土性雖有宜不 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回天,況地 乎?宋太宗詔江南之民種諸穀、江北之民種秔稻,真 宗取占城稻種散諸民間,是亦大易裁成,輔相以左 右民之一事。今世江南之民皆雜蒔諸穀,江北民亦」 兼種秔稻。昔之「秔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旱禾焉。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