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敷。次生高祖。初,后嘗於室內忽見庭前昌蒲生花, 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后驚視,謂侍者曰:『汝見不』?對 曰:『不見』。后曰:『嘗聞見者當富貴』。因遽取吞之。是月產」 高祖將產之夜。后見庭內若有衣冠陪列焉。
《後魏典略》:孝文帝南巡至新野,臨潭水而見菖蒲花, 乃歌曰:「兩菖蒲,新野樂。」遂為建兩菖蒲寺以美之。 《北史尉瑾傳》:瑾少威儀,子德載以蒲鞭責之,便自投 并。瑾自臨并上,呼云:「兒出。」聞者皆笑。
《唐書李密傳》:「密感厲讀書,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 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 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
《杜悰傳》:悰鎮淮南時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 渠遺米自給,呼為「聖米。」取陂澤茭蒲實皆盡,悰更表 以為祥。
《海墨徽言》:「僧普寂大好菖蒲,房中以菖蒲種成獅子 鸞鳳仙人之狀。」
《收豎閒談》:元稹贈薛濤詩:「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 發五雲高。」薛嘗好種菖蒲,故有是句。
《酉陽雜俎》:「婚禮納采有九,子蒲朱葦。蒲葦為心,可屈 可伸也。」
《羅浮山記》:「羅浮山中,菖蒲一寸十二節。」
《清異錄》:宜春太守虞杲,郡齋植昌蒲五檻,次子夢髯 翁自號「昌,九言願賜保養。」
《花史》:「趙隱之母傅氏於山澗中見菖蒲花大如車輪, 旁有神人守護,戒之勿洩,享富貴。年四十九,忽向子 孫說之,得疾而終。」
《宋史郭進傳》:「進為洺州團練使,於城四面植柳,壕中 種荷芰蒲薍,後益繁茂,郡民見之,有垂涕者曰:『此郭 公所種也』。」
《本草衍義》:「有人遍身生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粘著 衣被,曉夜不得睡。有人教以菖蒲三斗,日乾為末,布 席上臥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粘衣,復得睡,不五七 日,其瘡如失。後以治人,應手神驗。」
《吳江縣志》:「徐似道字子淵,天台人。早負才名,為吳江 尉,受知范成大,為祕書少監。朝聞彈疏,以舟載菖蒲 數盆,書兩篋,飄然引去。」
《歲時雜記》: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章簡公《端午 帖子》:「菖花泛酒堯樽綠,菰葉縈絲楚粽香。」
端午刻,菖蒲為小人或葫蘆戴之辟邪。
《蒙齋筆談》:「郎簡侍郎,錢塘人,慶曆間能吏,與杜岐公 極相厚善。簡長岐公十餘年,岐公以兄事之。既老,謝 事居里中,築別館徑山下。善服食,得養生之術,即徑 山澗旁種菖蒲數畝,歲採以自餌,山中人目之『菖蒲 田』。時岐公亦以老就第居,宋簡數以書招岐公同處, 不果往,然書問與詩,往來無虛月。范文正知錢塘,亦」 重其為人。會皇祐大享明堂,亟請召岐公為三老,以 任參政。布及簡為五更,不報。簡猶後岐公三四年卒, 幾九十,雖無甚顯蹟,然能善其身終始,岐公未嘗輕 與人,獨重簡為契友,亦必有以取之矣。士大夫處世 何用?事業赫赫在人耳目?若必求此,將有擾擾用意 營之者。若是,安得自適於休靜無事之地,或不免累 於仕而不能去。余家先世與簡有素,今日客有自徑 山來言菖蒲田,問之兒子,多不知其詳,乃為語之。 《西吳記》:「吳興德清有沈姓者,其宅旁有潭,水涯忽產 蒲葉,長幾尋仞,俗以為異。遇重午爭來,斬其葉以辟 瘟,腊其根以入藥,遂表蒲以為瑞,因名潭為瑞蒲潭。」 周顛仙人傳:「顛者舊裙」,腰間藏三寸許菖蒲一莖,謂 曰:「此物何用?」對曰:「細嚼飲水,腹無痛疾。」
《歷城縣志》:「泰山石菖蒲有寸數節者,歷之山澗亦有 蒲筍,可為葅。」
《泗州志》:「蒲傍城濠而生,剖為蒲筍,充素供上饌。叢生 水涯,忽蕃忽萎,非可種植者。土人呼為神蒲。」
《太原府志》:「蒲臺山在平定州西二十五里,上產菖蒲, 天水漬之,冬夏不竭,旱禱輒應。」
《武安縣志》:「紫金山在縣東北二十里,生九節菖蒲。」 《河南府志》:「登封縣五渡溪,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中 多產九節菖蒲。」
《寶豐縣志》:「石渠仙蒲,菖蒲,引年藥也。產於他處者多 澀,惟此地水行石上,曲折淜湃,噌吰響㗳,可以流觴, 可以聽玩。生仙蒲一種,肥白香堅,皆一寸九節,甲於 海內。後取之者夥,所生難供所求,遂致種絕。」
《慶陽府志》:「蒲川河源出環縣,過府西一百二十里,南 流入黑水河,涯生蒲草,故名。」
《句容縣志》:「菖蒲潭在縣東南,茅山許長史學道於此, 多產菖蒲,一寸九節。」
《廬江縣志》:「菖蒲山治南二十里,相傳多九節菖蒲。」 《餘杭縣志》:「徑山麓有畦數畝,遍生菖蒲。昔人有栖隱 於此者,見菖蒲生九節,餌之,遂得長生。今名雖存,畦 無田矣。」
《漢陽府志》:「菖蒲洞在九真山下,洞邊產菖蒲,一寸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