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9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鄧肅詩。「窮山觸目紛茅葦。」

茅部紀事

《莊子》:「黃帝築特室,席白茅。」

《尹文子》:「堯為天子,土階三尺,茅茨不剪。」

《尹子》湯禱旱,素車白馬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 陸賈《新語》:「伊尹居負薪之野,修道德于茅廬之下。」 《史記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 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六韜》:「呂尚坐茅而漁,文王勞而問焉。」

《左傳:僖公四年》春,齊侯伐楚,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 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茅菁》茅也。

《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之封禪,江淮之間,一茅三脊, 所以為藉也。」

《管子輕重丁篇》:桓公曰:「天子之養不足,號令賦于天 下,則不信。諸侯為此有道乎?」管子對曰:「江淮之間,有 一茅而三脊,毋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請使天子之吏, 環封而守之。夫天子則封於泰山,禪于梁父,號令天 下諸侯曰:『諸從天子封於泰山,禪于梁父者,必抱菁 茅一束,以為禪籍;不如令者,不得從天子下諸侯,載』」 其黃金,爭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長而十倍其賈,一 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歸周, 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賀獻者,菁茅之謀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隨武子曰:『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 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慮無備》, 慮有無也。茅,明也。或曰時楚以茅為旌識。

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 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 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 之士皆如挾纊,遂傅于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申 叔展。叔展曰:「有麥麴乎?」曰:「無。」「有《山鞠》窮乎?」曰:「無。」「河魚 腹疾奈何?」曰:「目于。」「井而拯之。」若為茅絰,哭井則已。 明日蕭潰,申叔視其井,則茅絰存焉,號而出之。 《漢武故事》:帝拜欒大為天道將軍,使著羽衣,立茅上, 授玉印。大亦羽衣,立白茅,受印,示不臣也。

《拾遺記》:「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或 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 《吳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從巫峽、建平連 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遜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 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破其四十餘營。」

《吳書》:「徐盛與曹休戰,賊積茅草欲焚盛,盛燒船而去, 賊一無所得。」

《吳錄·地理志》:「桂陽郴縣有青茅,可染布。零陵有香茅, 古貢之縮酒。」

《拾遺記》:冀州之西二萬里,有孝養之國,其俗人年三 百歲而織茅為衣,即《尚書》「島夷卉服」之類。

《晉書單道開傳》:「道開徙臨漳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 高八九尺,於上編菅為禪室,常坐其中。」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嚴暴,義恭慮不見容,乃卑 辭曲意,盡禮祗奉,且便辯,善附會,俯仰承接,皆有容 儀。每有符瑞,輒獻上賦頌,陳詠美德。大明元年,有三 脊茅生石頭西岸,累表勸封禪,上大悅。」

劉禹錫《刺史壁記》:「和州歲貢蒐茅銀七千兩。」

《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三年,撫州三脊茅生。」

《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戊午,岳州進三 脊茅。」

《桐柏山志》:「玉霄峰在縣北三十五里,產香茅。」

《德平縣志》:「魁臺,俗傳盤古初生人處。地產茅,朱色,日 入後,望有餘暉。」

茅部雜錄

《易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程傳君子之進,必與 其朋類相牽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則牽連而起矣。 「茹」,根之相牽連者,故以為象。

《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程傳《泰》與《否》,皆取「茅」為 象者,以群陽群陰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 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內小人、外 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 隨時取義,變動無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