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0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服。劉提點方

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盌服,並塗之。摘元方 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 煎二十沸,每嚥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要方

石蜜釋名

蘇恭曰:「石蜜,即乳糖也,與蟲部石蜜同名。」

李時珍曰:按:萬震《涼州異物志》云:「石蜜非石類,假石 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則凝如石,而體甚輕, 故謂之石蜜也。」

集解

《段志約》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鍊沙糖為之,可作 餅塊,黃白色。」

蘇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塊,作餅堅重。西 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於蜀。」

《孟詵》曰:「自蜀中、波斯來者良。東吳亦有,不及兩處者。 皆煮蔗汁、牛乳,則湯細白耳。」

寇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處皆次之。煎 鍊以銅象物,達京師,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 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包,外用石夾埋之,不得見風,遂 可免。今人謂之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謂之捻糖,易 消化,入藥至少。」

李時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 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 物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 形者,為饗糖。《後漢書》註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 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 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 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註皆以乳 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云:「古者惟飲 蔗漿,其後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 糖霜則自大曆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繖山, 始傳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唐、四明、番禺、廣 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惟竹蔗綠嫩 味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甕,其中品色亦自 不同。惟疊如《假山》者為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 塊又次之,沙腳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為上,深琥 珀色次之,淺黃又次之,淺白為下。

氣味

甘寒,冷利。無毒。

主治

《唐本草》曰:「心腹熱脹,口乾渴。」

孟詵曰:「治目中熱膜,明目。和棗肉、巨勝末為丸,噙之。 潤肺氣,助五臟生津。」

李時珍曰:「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 緩肝氣。」

發明

朱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則害必生於脾。西北 地高多燥,得之有益。東北地下多濕,得之未有不病 者。亦兼氣之厚薄不同耳。」

李時珍曰:「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 相同,入藥勝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助熱,損齒,生蟲之 害同。」

《王象晉群芳譜》

甘蔗

甘蔗叢生,莖似竹,內實直理,有節無枝。長者六七尺, 短者三四尺,大者圍數寸,高丈許。又扶風蔗,一丈三 節,見日即消,遇風即折。交趾蔗特醇厚,本末無厚薄, 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取汁曝之,數日成飴,入口 即消,彼人謂之「石蜜。」多食蔗衄血,燒其滓,煙入目則 眼暗。

種植穀雨內於沃土橫種之,節間生苗,去其繁冗。至 七月取土,封壅其根,加以冀穢,俟長成收取,雖常灌 水,但俾水勢流滿,潤濕則已,不宜久蓄。

《直省志書》

西安縣

《物產》:甘蔗有紫、白二種。紫者產出龍游,僅供咀嚼;白 者種自閩中來,可碾汁煉糖。與閩中所鬻糖利幾相 伯仲,但不知以糖為霜耳。

泉州府

《物產》:甘蔗性溫味甘。泉南沙糖,煮蔗所成。又有一種 𠏉小而甜薄,名曰荻蔗。

番禺縣

《物產》:甘蔗。邑人種時,取蔗尾斷截二、三寸許,二月於 吉貝中種之。拔吉貝時,蔗已長數尺;又至十月,取以 榨汁,煮為糖。此種名竹蔗、一種名白蔗,宜食,不能為 糖。一種紅者,傷跌折骨,搗用醋敷患處,仍斷蔗破作 片夾之,折骨復續。人家種以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