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雜記》
天麻煎
世傳四味五兩天麻煎,蓋古方本以四時加減,世但 傳春利耳。春肝王多風,故倍天麻;夏伏陰,故倍烏頭; 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陽,故倍元參。當須去皮生 用治之。萬搗烏頭無復毒,依此常服,不獨去病,乃《保 真延年》,與仲景八味丸並驅矣。
《徐光啟農政全書》
地榆考
生桐柏山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密縣山野中亦 有此。多宿根。其苗初生布地,後《攛葶》直高三四尺,對 分生葉。葉似榆錢而狹細頗長,作鋸齒狀,青色。開花 如椹子,紫黑色。又類豉,故名玉豉。其根外黑裡紅,似 柳根。亦入釀酒藥,燒作灰能爛石。味苦甘、酸,性微寒。 一云沈,寒。無毒。得髮良,惡麥門冬。
救饑
採嫩葉煠熟,用水浸去苦味,換水淘淨,油鹽調食,無 茶時用葉作飲,甚解熱。
《本草綱目》
地榆釋名
陶弘景曰:「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 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李時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 赭故也。」今蘄州俚人呼地榆為酸赭,又訛赭為棗,則 地榆、酸赭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併別錄 有名,未用酸赭為一云。
集解
《別錄》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 乾。」
又曰:「酸赭,生昌陽山,采無時。」
蘇頌曰:「今處處平原川澤皆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 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葉 而稍狹,細長似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 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
陶弘景曰:「其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故《煮 石方》用之。其葉山人乏茗時采作飲亦好。又可煠茹。
根氣味
苦微寒,無毒。
《別錄》曰:「甘、酸。」
甄權曰:「苦,平。」
張元素曰:「氣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沈而降,陰 中陽也,專主下焦血。」
《李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沈也,陰也。」
徐之才曰:「得髮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主治
《本經》曰:「婦人乳產,痓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 惡肉,療金瘡。」
《別錄》曰:「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 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
《開寶》曰:「止冷熱痢、疳痢極效。」
大明曰:「止吐血,鼻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 血疾,并水瀉。」
《李杲》曰:「治膽氣不足。」
李時珍曰:「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別錄》曰:「酸赭,味酸,主內漏,止血不足。」
發明
《蘇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
蕭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寇宗奭曰:「其性沈寒,入下焦。若熱血痢則可用。若虛 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李時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 截切片炒用,其稍則能行血,不可不知。」
楊士瀛曰:「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葉主治
蘇恭曰。作飲代茶。甚解熱。
附方
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 稍熱服一合。」〈聖惠方〉
「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方同上。
血病不止:地榆曬碾,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 之,以捻頭煎湯送下。
一方:以地榆煮汁作飲,每服三合。〈聖濟方〉
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 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二鍾,煎 一鍾,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
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兩,水二升, 煮一升,頓服。若不斷,以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肘後 方〉
結陰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 錢,水一盞,入縮砂四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宣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