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4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云「卷耳」 ,《爾雅》云「蒼耳」 ,《廣雅》云「枲耳」 ,皆以實得名。第陸氏曰「蔓生」 ,郭氏云「叢生」 ,必當以郭氏為正。

《東坡雜錄》

蒼耳錄

藥至賤,而為世要用,未有若蒼耳者。他藥雖賤,或地 有不產,惟此藥不問南北夷夏,山澤斥鹵,泥土沙石, 但有地則產。其花葉根實皆可食,食之則如藥治病 無毒。生熟丸散,無適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滿 肌如玉,長生藥也。主療風痹癱緩,癃瘧瘡痒,不可勝 言。尤治癭金瘡。一名羊負來,《詩》謂之卷耳,《疏》謂之枲 耳,俗謂之「道人頭。」海南無藥,惟此藥生舍下,遷客之 幸也。《己卯二月望日書》。

林洪山家清供

進賢菜

蒼耳,枲耳也。江東名常枲,幽州名爵耳,形如鼠耳。陸 璣《疏》云:「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采嫩葉,洗 焯,以薑鹽、苦酒拌為茹,可療風。」杜詩云:「『蒼耳可療風』。 童兒且時摘詩之卷耳。」首章云:「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酒醴,婦人之職,臣下勤勞,君必勞之。因采此而賦,感 念及酒醴之用。此見古者后妃欲以進賢之道諷其 上《張氏進賢菜詩》曰:「閨閫誠難與國防,默嗟徒御困 高岡。觥罍欲解無庸恨,充耳元因避酒漿。」其子可雜 米粉為糕,故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之句云。

徐光啟農政全書

蒼耳考

《本草》名枲耳,俗名「道人頭」,又名「喝起草」,一名「胡枲」,一 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一名羊負來,詩謂之「卷耳」, 《爾雅》謂之苓耳。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今處處有 之。葉青白類粘糊菜葉。莖葉稍間結實,比桑葚短小 而多刺。其實味苦甘,性溫。葉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 又云無毒。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其子 炒微黃,搗去皮,磨為麪,作燒餅蒸食亦可。或用子熬 油點燈。

元扈先生曰:「油可食,北人多用以煠寒具。」

胡蒼耳考

又名「回回蒼耳。」生田野中,葉似皂莢葉,微長大,又似 望江南葉而小頗硬,色微淡綠,莖有線楞,結實如蒼 耳實,但長𧣪。味微苦。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

治病

今人傳說治諸般瘡,採葉用好酒熬喫,消腫。

《本草綱目》

枲耳釋名

蘇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 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璫, 今或謂之耳璫草。鄭康成謂是白胡枲,幽州人呼為 爵耳。」《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 綴羊毛,遂至中國,故名羊負來,俗呼為道人頭。」 陶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 衣者」,方用甚稀。

李時珍曰: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 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 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

《別錄》曰:「枲耳,生安陸川谷及大安田野,實熟時采。」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陸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 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 如婦人耳璫。」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 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李時珍曰:「按:周憲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粘 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葚短小而多刺。嫩苗煠熟,水 浸淘拌食,可救饑。其子炒去皮,研為麪,可作燒餅食, 亦可熬油點燈』。」

實修治

《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

甘溫,有小毒。

《別錄》曰:「苦。」

甄權曰:「甘,無毒。」

蘇恭曰:「忌豬肉、馬肉、米泔,害人。」

主治

陳藏器曰:「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 肌,膝痛。久服益氣。」

甄權曰:「治肝熱,明目。」

《大明》曰:「治一切風氣,填髓暖腰腳,治瘰𤻤疥瘡及瘙 癢。」

李時珍曰:「炒香浸酒服,去風補益。」

莖葉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