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7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期而發,公甚寶惜,凡數年。公之季弟欲窮其怪,命工」 解視,但見木之文理,正如人在月下吹笛之像,雖善 畫者莫能及。重以膠合之,則不復有聲矣。

《春渚紀聞》:「元豐間,朝廷問罪西夏,五路舉兵,秦鳳路 圖上師行營憩形便之次,至關嶺,有秦時柏一株,雖 質榦不枯,而枝葉略無存者。既標圖間,裕陵披圖顧 問左右,偶以御筆點其枝間,而歎其閱歲之久也。後 郡奏,秦朝柏復一枝再榮,殿中有記。當時奏圖歎賞 之語,私相聳異,以謂天子筆澤所加,回枯起死,便同 『《雨露》之施』。」

《東坡志林》:「予來汝南,地平無山,清潁之外,無以娛予 者。而地近亳社,特宜檜柏,自拱把而上,輒有樛枝紐 紋。治事堂前二柏,與薦福兩檜,尤為殊絕。孰為使予 安此寂寞而忘歸者,非此君也歟。」

《東坡集》: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 人自為兒,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 僧志詮作堂于其側,名之「柏堂。」

《宋史五行志》:「政和四年九月甲申,彭城縣柏開花。」 《西溪叢語》:「青龍寺老柏院有布衣張在題一絕於院 壁云:『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去又回。唯有君家 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元祐中,州學教授畢仲愈 題跋,刻石於平嵐亭上。」

《少林集錄》:嵩山,漢武帝登封時神人呼萬歲之所。峰 之半乃昔嵩陽觀故基,有唐天寶年碑刻。碑東古柏 五株,積翠婆娑可愛,中有一株尤大,五人聯手抱之, 圍始合。下一石刻曰:「漢武帝封大將軍。」

《山川紀異》:「漢陽縣西柏泉寺有古井,世傳大禹植柏 於大別山,其根盤曲,直至井底,今柏根尚存。」又「大別 山陽太平興國寺前亦有古柏,俗傳禹治水時所植 者。」

《儒林公議》:「成都劉備廟側有諸葛武侯祠,前有大柏, 圍數丈,唐相段文昌有詩,石刻在焉。唐末漸枯,歷王 建、孟知祥二偽國不復生,然亦不敢伐之。皇朝乾德 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柏再生,時人異焉。三國至乾德 初,歷年一千二百餘年,枯而復生。某於皇祐初守成 都,又八十年矣,新枝籠雲,井舊枯榦並存,若虯龍之」 形。

《太平清話》:「南渡時,高麗國進陰陽柏二株,僅二尺許。 高宗以賜王綯。綯種之永懷寺。殿庭之左右柏,高與 殿齊,每歲左花則右實,右花則左實。」

《墨客揮犀》:「壺山有柏木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 是堅木。蔡君謨見而異之,因運置私第。余在莆陽日 親見之。」

《方輿勝覽》。桔柏渡在昭化縣,今昭化驛有古柏,土人 呼桔柏,故名。

《游武夷山記》「峰山有仙柏,樹古而青翠可愛。」

《成都記》:「日就殿以文檉綺柏為材。」

《濟南行記》:「岱嶽觀有漢柏,柯葉甚茂。」

《遊香山寺記》:「至洪光寺入石門,路甚修平,可步。古柏 夾之,外不見林,上不見顛,枝榦交蔭,人行道上,蒼翠 撲衣,日影注射,如荇藻,凌亂可數百步,復折而上,如 是者凡十有一。每登一折,必右俯木末,左瞰絕壁,壁 皆甃石為之,歲久若天造。柏從石罅出,多類鬼工。初 登一二盤,奇在柏稍上。諸山如螺髻,自柏外見,則又」 奇。至七八盤,山盡在下。精藍名墅,棋布繡錯,金碧晃 耀,目境屢換,殆無暇問《柏奇》矣。

《桐柏山志》:「柏香峰四望陰巖,垂磴萬仞,上多柏木。」 《金陵諸園記》:「東園一曰太傅園,兩柏異榦合杪,下可 出入,曰柏門。」

《天中記》:廣漢梁泉縣,漢故道縣也。龍女山多紫柏。 《嵩遊記》:嵩陽宮外有漢武帝封三將軍柏,柏膚殼皆 脫去,獨存肉理,色蒼白,大者圍六人,次四,次三人,計 千百年物矣。其最大者,南枝一節腫甚,蓋木癭也。 祖庵左一柏云:「惠能謁祖時,從缽盂中帶至也。」余為 書「六祖手植柏」五字。

《湧幢小品》:高祖取婺州,過蘭溪,見古柏甚奇,駐師其 下,後刱亭繞之而空,其中夜半輒有蒼龍繞伏其上。 王世懋詩云:「何年古柏尚青青,曾是高皇玉輦停。不 信聖恩偏雨露,枝枝都作老龍形。」

《七曲山記》:「應夢臺右,晉柏二株,其形盤踞如虯龍,色 含蒼翠,自晉代傳於今,幾三合抱。」

《泰山記》:「炳靈殿漢柏三四株,皆連理,中一枝最巨,輪 囷臃腫,狀尤詭異,非千年不能有此。」

《四川志》:「『詹香山,綿竹縣人。言某寺有古柏一株,縣令 將伐之造署,人莫敢逆者。寺有老僧題一絕於樹云: 定知此去棟梁材,無復清陰覆綠苔。只恐深山明月 夜,懼他千里鶴歸來』。縣令見之,惻然而止。」

《崑山縣志》:「馬鞍山先無樹木。正統初,知縣羅永年捐 俸買柏,遍植於上,禁毋剪伐。歲久鬱茂,而山之景益 勝,人呼為郎官柏。」

《宛平縣志》:「顯靈宮祀靈官,東薩君殿曰昭德,西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