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9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刺史,民立祠植棗,取兩來之義。今其民社前一日祭, 謬為早云。

《東京夢華錄》:「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 棗。」

《金史烏古論鎬傳》:「天興二年,哀宗幸蔡。六月辛卯,車 駕發歸德。時久雨,朝士扈從者徒行泥水中,掇青棗 為糧,數日足盡尰。」

《王浩傳》:「浩由吏起身,初辟涇陽令,廉白為關輔第一。 時西臺檄州縣增植棗果,督責嚴急,民甚被擾,浩獨 無所問,主司將坐之,浩曰:『是縣所植,已滿其數,若欲 增植,必盜他人所有,取彼置此,未見其利』。」其愛民多 此類。

《五行志》:「初南京未破一二年間,市中有一僧不知所 從來,持一布囊貯棗,日散與市人無窮,所在兒童百 十從之。又有一人拾街中破瓦,復以石擊碎之。人皆 以為狂,不曉其理,後乃知之。其意蓋欲使人早散,國 家將瓦解矣。」

《千佛山記》「濟南千佛山,多棗樹,纍纍如垂珠。」

《客燕雜記》:京師佳果有纓絡棗、賽梨棗、合兒棗。 《名山藏方外記》:海上老人王士能,濟寧州人,故無名。 其曰士能,憲宗所賜也。生元至正中,至憲宗時百二 十餘歲矣。赬顏銀顛,目光澄澈,左手握固,日啖棗三 枚,水一勺而已。

張落魄,嘉靖中來玉山縣,寄居黃谷山觀中,自稱張 落魄。飲酒數斗不醉,出入莫測。去之日,口吐三棗,以 啖道人王道陵。道陵穢之,私以與道童,瞬息不見。道 陵駭其為僊,令道童追之。甫一日,即至杭州,遇諸途, 問曰:「爾何能至此?」搥道童背,出其棗,棗化為雙蝶而 去。

《荊州府志》:「明萬曆癸卯,巴東縣署內有棗二株,相去 三尺許,株各二榦,中兩榦曲向而上,合生為一,蓋所 謂連理木也。時當事方議遷治於西瀼,至是知縣張 尚儒以為瑞,白之中丞,其議遂寢。」

《玉田縣志》:「獨樹莊有酸棗樹一株,大十圍。代遠莫考」, 莊以樹名。

《新泰縣志》「唐棗南師店南里許,相傳唐時植也,形甚 古,至今枝葉蔥鬱。」

《延津縣志》:「唐東嶽廟在石婆固東,唐尉遲敬德監造, 有記。今壞,止存二石柱。殿後遺酸棗樹一株,合抱萬 年不枯,挺挺特立,離奇輪囷,文細如錦,質堅如銅。旁 產一株,尢甚榮茂。」

《滎陽縣志》:「檽棗泉在香爐山西北,泉傍一檽棗樹,自 宋至今存焉。」

黃葉棗,酸棗也。在縣治東二里大海寺傍。相傳漢光 武避難遇雨,曝衣棗上,其葉遂黃。棗樹已枯後,傍生 者葉色仍黃。

《虞城縣志》:待鄰村者,舊傳一家植棗枝延鄰舍,鄰即 編笆接其下,恐落者為家所取也。棗家即去樹以安 鄰,俗遂有「編笆接棗,去樹留鄰」之語,村由此名。 《唐縣志》:棗林岡,縣北十五里,地宜棗。

《江寧府志》:「姚坊門棗,長可二寸許,膚赤如血,或青黃 與朱錯駁,犖可愛,瓤白踰珂雪,味甘於蜜,實脃而鬆, 墮地輒碎。惟呂家山方幅十餘畝為然,他地即不爾, 移本他地種亦不爾。」

《蕭縣志》:「夭棗樹出天門寺。其樹枝榦蟠屈,數十年物。 二月時開小花,結實離離,形如酸棗,可食。四月初七 日,其實皆熟,初八日遂空矣。」

《豐縣志》:「雙棗樹在縣東北豐公祠下。老榦虯屈,不華 不實,大類孔廟檜柏,相傳高祖兒時手植者。其樹堅 勁,斧斤不能入。」

《江夏縣志》:「仙棗亭在黃鵠山顛,有棗千年不實,一日 結實大如瓜。太守令小吏往視,小吏竊啖之,遂仙去, 後人建亭焉。」

棗部雜錄

《關尹子》:「心應棗,肝應榆。」

《史記貨殖傳》:「安邑千樹棗,此其人與千戶侯等 鮿千石鮑千鈞棗,栗千石者三之」,此亦比千乘之家。 《淮南子》「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

伐棘棗以為矜,雕錐鑿而為刃。

《春秋繁露》:「今握棗與金錯,以示嬰兒必取棗而不取 金也。」

《祭法》:「春祠用棗。」

《冀州論》:「安邑好棗,地產不為無珍。」

《述異記》:「北方有七尺之棗,南方有三尺之梨,凡人不 得見,或見而食之,即為地仙。」

《發蒙記》:「甘棗令人不惑。」

《清異錄》:百益一損者棗,故醫氏目為「百益紅。」

《毛詩名物解》:「樲若棗而小,非棗之正。棗甘而樲,酸,棗 屬而樲,貳者也。羊棗謂之遵,則不貳者也。」

《洞天清錄》:「琴足宜用棗心、黃楊及烏木,蓋取其堅實。 足之下須令平如鐵,切忌尖與凹。足之柄與琴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