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0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寇宗奭曰:「凡用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七次, 始可焙用。」

氣味

辛溫,有小毒。

甄權曰:「辛、苦,大熱,有毒。」

王好古曰:「辛、苦、熱,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沈。入 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

孫思邈曰:「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多食傷神,令人起 伏氣,咽喉不通。」

李時珍曰:「辛熱,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徐之才曰:「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主治

《本經》曰:「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欬 逆寒熱。」

《別錄》曰:「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 痛,中惡,心腹痛。」

甄權曰:「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治遍身 𤸷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 陳藏器曰:「殺惡蟲牙齒蟲𧏾,鬼魅疰氣。」 大明曰:「下產後餘血,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 健脾。」

孟詵曰:「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

王好古曰:「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李時珍曰:「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 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發明

蘇頌曰:「段成式言椒氣好下,茱萸氣好上,言其衝膈, 不可為服食之藥,故多食衝眼,又脫髮也。」

寇宗奭曰:「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張元素曰:「氣味俱厚,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去 胸中逆氣滿塞,止心腹感寒。」痛消宿酒。為白荳蔻 之使也。

李杲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咽膈不通,食則令人口 開目瞪,陰氣膈塞,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 腹滿,膨脹下利。宜以吳茱萸之苦熱,泄其逆氣,用之 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損元氣。」

王好古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見, 其色綠,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 及溫脾胃,皆用此也。」

李時珍曰:「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 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按 朱氏《集驗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飲,每食飽或陰晴 節變率同,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 枕不食,服藥罔效。宣和初,為順昌司錄,于太守蔡達 道席上得吳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飲食過多」, 腹滿,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頃小便作茱萸氣,酒飲皆 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用吳茱萸湯 泡七次,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 十丸。《梅揚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 日乾。每吞百粒,溫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 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 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 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齧茱萸一二粒抹之 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葉氣味

辛苦熱無毒。

葉主治

《大明》曰:「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碾 罨之,神驗。乾即易。轉筋者,同艾搗,以醋和之。」 李時珍曰:「治大寒犯腦頭痛。以酒拌葉,袋盛蒸熟,更 互枕熨之,痛止為度。」

枝主治

蘇頌曰:「大小便卒,關隔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 中節,含之立下。」出姚僧坦《集驗方》。

根及白皮氣味

同《葉》。

主治

《本經》曰:「殺三蟲。」

《別錄》曰:「蟯蟲,治喉痹欬逆,止洩注,食不消,女子經產 餘血,療白癬。」

陳藏器曰:「殺牙齒蟲,止痛。」

甄權曰:「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療漆瘡。」

附方

風𤸷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溫洗之,立 止。食療本草

賊風口偏不能語者,茱萸一升,薑豉三升,清酒五升, 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冬月 感寒,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之,取汗。

頭風作痛:茱萸煎濃湯,以綿染,頻拭髮根良。千金翼方 嘔涎頭痛,吳茱萸湯: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 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