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0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誠齋雜記》:「桂陽張碩為神女杜蘭香所降,出薯橡子 三枚,大如雞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濕。」 《三國志東裔傳》:「倭人在大海中,其木有柟、杼、橡樟。」 《晉書摯虞傳》:「虞歷祕書監衛尉卿,從惠帝幸長安,及 東軍來迎,百官奔散,遂流離鄠、杜之間,轉入南山中, 糧絕飢甚,拾橡實而食之,後得還洛。」

《庾袞傳》:「袞母終,服喪居于墓側。歲大饑,與邑人入山 拾橡,分夷嶮,序長幼,推易居難,禮無違者。」

《宋書符瑞志》:晉惠帝元康元年七月辛丑,梁國內史 任式上言,「武平界有柞櫟二樹,合為一體,連理。」 元嘉十二年三月,馬頭濟陽柞樹連理,豫州刺史長 沙王義欣以聞。

元嘉二十年七月,盱眙考城縣柞樹二株連理,南兗 州刺史臨川王義慶以聞。

元嘉二十二年七月辛巳南頓櫟連理豫州刺史趙 伯符以聞。

元嘉二十四年「七月壬子,晉陵無錫榖櫟樹連理」,南 徐州刺史廣陵王誕以聞。

《輿地志》:「鍾山最高峰有五願樹。樹,柞木也。元嘉中,百 姓祈禱率有驗。」

《水經注》:「若邪谿上有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惠連常 遊之,作連句題刻樹側。」

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 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餘。

《濏濏》水出西谿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柞櫟也,南北 對生,凌空交合,谿水歷二樹之間。

《啟顏錄》:隋侯白州舉秀才至京,機辯捷,時莫之比。楊 素見其能劇談,每上番日,即令談戲弄,或從旦至晚 始得歸。纔出省門,即逢素子元感,乃云:「侯秀才可與 元感說一箇好話。」白被留連不獲已,乃云:「有一大蟲 欲向野中覓肉,見一刺蝟仰臥,謂是肉臠,欲銜之,忽 被蝟卷著鼻,驚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覺昏」 睡,刺蝟乃放鼻而去。大蟲忽起歡喜,走至橡樹下,低 頭見橡斗,乃側身語云:「旦來適見賢尊,願郎君且避 道。」

《唐書杜甫傳》:「甫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輟棄官去, 客秦州,負薪採橡栗自給。」

《崔從傳》:「從字子乂,少孤貧,與兄能偕隱太原山中,會 歲饑,拾橡實以飯,講學不廢。」

陸龜蒙《書李賀傳》後:「溧陽昔為平陵縣城周千餘步, 基址陂陁裁高三四尺,而草木勢甚盛,率多大櫟,合 數十抱,叢蓧蒙翳,如塢如洞。」

《臨安縣志》:「天柱宮外有大櫟木,唐咸通中吳天師所 種,至宋咸平間,無故自枯,歷祥符壬子復榮。漕使陳 堯佐異之,圖狀進呈。後熙寧間,一夕風雨大震,不知 木所之,以為靈化焉。」

唐朝櫟在洞霄宮。唐景福間,閭丘先生自天台山來, 以盂移植。圍二丈,高二十餘丈,葉凋減而枝益堅,或 圖以為屏障。

《寧海縣志》:「大溪之南,昔有櫟木林。一夕大風雨,林中 作數百人聲,詰旦視之,枝榦皆成連理。」

《江夏縣志》:「櫟山在縣東南十里,山多苞櫟。」

《淄川縣志》:「石隱園同春堂北櫟樹,異根同榦,枝成連 理。」

橡部雜錄

《詩經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于苞栩。」 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栩。

《車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 采菽維柞之枝,其葉蓬蓬。」

《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淮南子》:「高臺層榭,接屋連桅,非不麗也,而民無窟室 狹廬之所託于身者,則明主不樂也。肥膿甘脆,非不 香美也,然而民有糟糠橡栗不接于口者,則明主不 甘也。」

《抱朴子》:「假穀于夷齊之門,告寒于黔婁之家,所得者 不過橡栗縕褐,必無太牢之膳,衣狐裘矣。」

崔豹《古今注》:「鑿木出交州林邑國,色黑而有文,亦謂 之文木。」

周處《風土記》:「舊說舜葬上虞。」又《記》云:「耕于歷山。而始 寧、邳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在于山下,山多柞樹,吳 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歷山。」

《毛詩名物解》:「柞之性堅強,而不為霜露之遷,得土之 正氣也,故詩以喻信性。堅剛難長,柞棫之木猶且拔 然以大矣,則柔者可知矣。」

《夢溪筆談》:江南有小栗,謂之茅栗。以予觀之,此正所 謂「芧」也,則《莊子》所謂狙公賦芧者,此文相近之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