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3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務本新書》曰:「枸杞宜故區畦種葉作菜食,子根入藥。 秋時收好子,至春畦種,如種菜法。」

又三月中苗出時,移栽如常法,伏內壓條,特為滋茂。 一法:截條長四五指許,掩於濕土,地中亦生。

《本草綱目》

枸杞地骨皮釋名

李時珍曰: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 條,故兼名之。《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 未審然否?

《蘇頌》曰:「仙人杖有三種,一是枸杞,一是菜類,葉似苦 苣;一是枯死竹,竿之黑者也。」

集解

《別錄》曰:「枸杞,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 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幹,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 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 《詩·小雅》云:「集于苞杞。」陸璣《詩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 羹茹,微苦。其莖似苺。其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 輕身益氣。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其實」 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圓而有刺者,枸棘也。不 堪入藥。《馬志》注溲疏條云:「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 為別。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當不相 類,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大者為別,是不然也。今 枸杞極有高大者,入藥尤神良。

寇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勞分別。凡杞未有無刺者,雖 大至於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刺多,大則刺少。 正如酸棗與棘,其實一物也。」

李時珍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 阪岸者皆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 為絕品。今陝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 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乾緊 小少核,乾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 處者。」沈存中《筆談》亦言:「陝西極邊生者,高丈餘,大可」 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則入藥,大抵以河 西者為上也。《種樹書》言收子及掘根種于肥壤中,待 苗生,剪為蔬食,甚佳。

氣味

枸杞苦寒無毒。

《別錄》曰:「根,大寒。子微寒,無毒。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 莖實。」

甄權曰:「枸杞,甘,平。子、葉同。」

寇宗奭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子當用紅 實。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為補腎藥, 是未曾考竟《經》意,當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李時珍曰:今考《本經》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別 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而甄氏《藥 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 《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 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 俱采用。」則《本經》所列氣味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 初無分別也。後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 熱藥,始岐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味甘苦而氣涼,根 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 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

主治

《本經》曰:「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 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別錄》曰:「下胸脅氣,客寒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強陰, 利大小腸。」

甄權曰:「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 長壽。」

發明

李時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實並用之功也。」其 單用之功,今列于左。

苗氣味

苦寒。

甄權曰:「甘,平。」

李時珍曰:「甘,涼。伏砒砂。」

苗主治

大明曰:「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 間風,消熱毒,散瘡腫。」

甄權曰:「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風明目。作飲代茶,止渴 消煩,益陽事,解麪毒。與乳酪相惡汁注目中,去風障 赤膜昏痛。」

李時珍曰:「去上焦心肺客熱。」

地骨皮修治

《雷斆》曰:「凡使根,掘得,以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 熟甘草湯浸一宿,焙乾用。」

地骨皮氣味

苦寒。

《別錄》曰:「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