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集賢注記》:開元七年七月,元行沖代懷素,於祕書 省綜理。

開元八年,麗正修書院,加「文學直及修撰、校理、判正、 校勘等官。」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注: 「開元八年,麗正修書院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判 正、校勘等官。」 按《儒學馬懷素傳》:「懷素卒後,詔祕書 官並號修書學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無所統一。 踰年不成,有司疲於供擬。太僕卿王毛仲奏罷內料。 又詔右常侍褚無量、大理卿元行沖考絀不應選者。 無量」等奏:「修撰有條,宜得大儒綜治。」詔委行沖。乃令 毋煚、韋述、余欽總緝部分,殷踐猷、王愜治經,述、欽治 史,毋煚、劉彥直治子,王灣、劉仲丘治集。八年,《四錄》成, 上之,學士無賞擢者。行沖知麗正院。又奏紹伯、利貞、 彥直、踐猷、行果、子釗、直煚、述、灣、元默、欽、良金與朝邑 丞馮朝隱、冠氏尉權寅獻、祕書省校書郎孟曉、揚州 兵曹參軍韓覃、王嗣琳、福昌令張悱、進士崔藏之入 校麗正書。由是祕書省罷撰緝,而學士皆在麗正矣。 按《集賢注記》:「八年春,行沖知麗正院,取祕書學士入 麗正校勘,通前十二人,撰二百卷,奏上之。」

按《通鑑》:「開元八年正月辛酉,命右常侍元行沖整比 群書。」

開元九年。元行沖奏上「《四部錄》二百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藝文志》,「唐分書為四類, 曰經、史、子、集。而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 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者,又 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六經之道, 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久而愈明。其餘作者眾 矣,質之聖人,或離或合,然其精深宏博,各盡其術,而 怪」奇偉麗,往往震發於其間,此所以使好奇博愛者 不能忘也。然凋零磨滅,亦不可勝數,豈其華文少實, 不足以行遠歟?而俚言俗說,猥有存者,亦其有幸不 幸者歟?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書者,十蓋五六也, 可不惜哉! 按《元行沖傳》,馬懷素撰《書志》,「褚無量校 《麗正四部》書業未卒,元行沖代之。」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九年十一月丙辰,右散騎 常侍元行沖上《群書目錄》二百卷,藏之內府。」 按《經 籍志序》:「開元九年十一月,殷踐猷、王愜、韋述、余欽、毋 煚、劉彥直、王灣、劉仲丘等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 卷。右散騎常侍元行沖奏上之。自後毋煚又略為四 十卷,名為《古今書錄》,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祿山之亂,《乾元舊籍》」,散亡殆盡。按唐書馬懷素傳云八年四錄成上之舊

《唐書》作「九年」 ,並存以俟考。

按《唐會要》:「開元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凡二千六百 五十五部,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分為經、史、子、集 四部。」序例韋述撰,毋煚又略為四十卷,為《古今書錄》。 奏上,賜銀絹二百。

按:《玉海舊史志》載「《書錄序》,改舊傳之失三百餘條,加 《新書》之目六千餘卷,凡四錄四十五家,三千六十四 部,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分四十類,並有小序,詞 簡事具。」

開元十年,以張說都知麗正殿修書事,徐堅為副,張 悱充圖書使。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集賢注記》,「開元十年九 月,張說都知麗正殿修書事,祕書監徐堅為副,張悱 改充知圖書括訪異書使。」

按《龍城錄》:「開元文籍最備,所藏至七萬卷。學士張說 等四十七人分司典籍。」

開元十一年。置「麗正院」修書學士。光順門外亦置書 院。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注 云云。

開元十二年,東都明福門外亦置「麗正書院。」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注 云云。 按《藝文志》。其後光順門外。東都明福門外。皆 創集賢書院。

開元十三年,以「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以張說 知院事,以徐堅充學士,以尹愔顓領「集賢史館圖書」, 以張悱為集賢院判官。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集賢殿書院學 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 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 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 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

開元五年,乾元殿寫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領中官監守院門,知書官八人,分掌四庫書。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修書院」,置使及檢棧官,改修書官為麗正學士。八年,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判正、校勘官。十一年,置麗正院修書學士,光順門外亦置書院。十二年。東都明福門外亦置《麗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