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宋景文用監本手校《西漢》一部,末題用十三本校,中間有脫兩行者,惜乎今亡之矣 。」 又曰:「世言雕板印書始馮道,此不然,但監本《五經》板道為之爾。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云:『字書小學率雕板印紙』」 ,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致堂胡氏曰:「《易》《書》《詩》《春秋》,全經也,先賢以之配皇帝王霸,言世之變,道之用不出乎是矣。《論語》《孟子》,聖賢之微言,諸經之管轄也。《孝經》非曾子所為,蓋其門人纘所聞而成之,故整比章指,又未」 免有淺近者,不可以經名也。《禮記》多出于孔氏弟子,然必去呂不韋之《月令》及漢儒之《王制》,仍傳集名儒,擇冠、昏、喪、祭、燕、饗、相見之經,與《曲禮》以類相從,然後可以為一書。若《大學》《中庸》,則《孟子》之倫也,不可附之《禮》篇。至於《學記》《樂記》《閒居》《燕居》《緇衣》《表記》,格言甚多,非經解、儒行之比,當以為《大學》《中庸》之次也。《禮運》《禮器》《玉藻》《郊特牲》之類又其次也。若《周官》則決不出於周公,不當立博士,使學者傳習,姑置之足矣。古者經無數,逮孔子刪定繫作,然後《易》《詩》《書》《春秋》成焉。然孔孟之門,經無五六之稱。其後世分禮樂為二,與四經為六歟;抑合禮樂為一,與四經為五歟?廢仲尼親筆所著之《春秋》,而取劉歆所附益之《周禮》列之學官,于是六經名實益亂矣。有天下國家必以經術示教化,不意五季之君而知所先務,可不謂賢乎!雖然,命國子監以木本行所,以一文義,去舛訛,使人不迷于所習,善矣。攽之可也,鬻之非也。或曰:天下學者甚眾,安得人人而攽之?曰:「以監本為正,俾郡邑皆傳刋焉,何患于不給?」 國家浮費,不可勝計,而獨靳于此哉?此馮道、趙鳳之失也。

後晉

出帝開運 年祭酒田敏合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為一編

按《五代史出帝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曆十年,司業 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開成中,翰林待詔唐 元度加九經字樣,補所不載。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 二者為一編,以考正俗體訛謬。」

後漢

高祖乾祐 年詔開獻書之路

按《五代史高祖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後漢乾祐 中,禮部郎司徒調請開獻書之路,凡儒學之士,衣冠 舊族,有以三館亡書來上者,計其卷帙,賜之金帛,數 多者授以官秩。時官族轉徙,書籍罕存,詔下,鮮有應 者。」

後周

太祖廣順三年十一經板成

按《五代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周廣順三年六 月丁巳,《十一經》及《爾雅》《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板成,判 監田敏上之,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四門博士李鶚書, 唯《公羊》並二禮郭嵠書。

世宗顯德二年命田敏詳校雕印經典釋文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顯德二年校勘 《經典釋文》三十卷。雕印。命張昭、田敏詳校。

顯德三年,詔「訪求書籍。」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三年 十二月詔曰:「史館所少書籍,令本館諸處求訪補填, 如有收得書籍之家,並許進納。其進書人部帙多少 等第,各與恩澤。如卷帙少者,量給資布。如館內已有 之書,不在進納之限。」

按《文獻通考》:「周世宗以史館書籍尚少,銳意求訪,凡 獻書者,悉加優賜,以誘致之。而民間之書,傳寫舛誤, 乃選常參官三十人,校讎刋正,令于卷末署其名銜 焉。自諸國分據,皆聚典籍,惟吳蜀為多,而江左頗為 精真,亦多修述。」

顯德 年,始有《經籍》刻板。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宋史藝文志序》:「周顯 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 書。然亂離以來,編帙散佚,幸而存者,百無二三。」按經籍雕

板始于後唐。柳玭訓序又言「唐時已見于蜀。」 今《宋史》又云「始于顯德。」 並列以備參考。

太宗大同元年取晉圖籍石經而北

按《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正月丁亥朔,備法駕入 汴,御崇元殿,受百官賀。三月壬寅,晉諸司僚吏、嬪御、 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 樂譜、諸宮懸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 按《文學 傳序》:「太宗入汴,取晉圖書禮器而北,然制度漸以修 舉。」

聖宗統和元年侍讀學士馬得臣錄唐高祖太宗元宗三紀行事可法者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