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7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及《明堂陰陽之記》,並無敢傳之者。唯古經十七篇,與 高堂生所傳不殊,而字多異。自高堂生至宣帝時,后 蒼,最明其業,乃為《曲臺記》。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從兄 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並立。後 漢唯曹元傳慶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雖存並微,相 傳不絕。漢末鄭元傳小戴之學,後以古經校之,取其 於義長者作注,為鄭氏學。其《喪服》一篇,子夏先傳之, 諸儒多為注解,今又別行。而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 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 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 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於世。河 南緱氏及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是後馬融作 《周官傳》以授鄭元,元作《周官注》。漢初,河間獻王又得 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 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 第而敘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 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 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 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 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 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鄭元 受業於融,又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 記》四十九篇,凡三種。唯鄭注立于國學,其「餘並多散 亡,又無師說。」

《樂社大義》十卷梁武帝撰 ;《樂論》三卷梁武帝撰;梁 有《樂義》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樂論》一卷,衛尉 少卿蕭吉撰 ;《古今樂錄》十二卷,陳沙門智匠撰; 《樂書》七卷,後魏丞相士曹行參軍信都芳撰 ;《樂雜 書》三卷 ;《樂元》一卷,魏僧撰 ;《管絃記》十卷,凌秀撰。

《樂要》一卷何妥撰 。《樂部》一卷 ,《春官樂部》五卷。

梁有《宋元嘉正聲伎錄》一卷,張解撰;亡 ;「《樂府聲調》 六卷,岐州刺史、沛國公鄭譯撰;《樂府聲調》三卷,鄭 譯撰;《樂經》四卷, 《琴操》三卷,晉廣陵詞,孔衍撰; 《琴操鈔》二卷, 《琴操鈔》一卷, 《琴譜》四卷,戴氏撰; 《琴經》一卷, 《琴說》一卷, 《琴曆頭簿》一卷, 《新雜漆 調絃譜》一卷, 《樂譜》四卷, 《樂譜集》」二十卷,蕭吉撰。

《樂略》四卷 ,「《樂律義》四卷,沈重《撰鍾律義》一卷,《樂簿》十卷 ,《齊朝曲簿》一卷 ,《大隋總典簿》一卷,《推七音》二卷,并尺法。《樂論事》一卷 ,《樂事》一卷,《正聲伎雜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 太

《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歷代樂名》一卷。

《鐘磬志》二卷公孫崇撰。《樂懸》一卷,何晏等撰;「《議樂懸圖》一卷 ;《鍾律緯辯宗見》一卷 ,當管七聲。」

二卷魏僧撰。《黃鍾律》一卷梁有《鍾律緯》六卷,梁武 帝撰,亡。

右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樂者,先王所以致神祇,和邦國,諧百姓,安賓客,悅遠 人,所從來久矣。周人存六代之樂,曰《雲門》《咸池》《大韶》 《大夏》《大濩》《大武》,其後衰微崩壞,及秦而頓滅。漢初,制 氏雖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通其義。其後竇公、河間 獻王、常山王、張禹咸獻《樂書》。魏、晉已後,雖加損益,去 正轉遠,事在《聲樂志》。」今錄其見書,以補樂章之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