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十四,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謁祭酒到溉,溉目而送 之,愛其神彩。在學一歲,國子博士周弘正謂憲父君」 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君正曰:「經義猶淺,未敢令 試。」居數日,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弘正。會弘 正將登講坐,弟子畢集,乃延憲入室,授以麈尾,令憲 樹義。時謝岐、何妥在坐,弘正謂曰:「二賢雖窮奧賾,得 無憚此後生耶?」何、謝於是遞起義端,深極理致。憲與 往復數番,酬對閒敏。弘正謂妥曰:「恣卿所問,勿以童 稚相期。」時學眾滿堂,觀者重沓,而憲神色自若,辯論 有餘。弘正請起數難,終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還咨 袁吳郡,此郎已堪見代為博士矣。」時生徒對策,多行 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為兒買第 耶?」學司銜之。及憲試,爭起劇難,憲隨問抗答,剖析如 流。到溉顧憲曰:「袁君正其有後矣。」及君正將之吳郡, 溉祖道於征虜亭,謂君正曰:「昨策生蕭敏孫、徐孝克 非不解義,至於風神器局,去賢子遠矣。」尋舉高第。 孫《瑒傳》:瑒字德璉,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史,尤便書 翰。常于山齋設講肆,集元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 所稱。

《徐陵傳》:「陵字孝穆,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 博涉史籍。梁簡文在東宮,撰《長春殿義記》,使陵為序, 又令於少傅府述所製《莊子》義。少而崇信釋教,經論 多所精解。後主在東宮,令陵講《大品經》,義學名僧,自 遠雲集。每講筵商較,四座莫能與抗。國家有大手筆, 皆陵草之。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 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 後逢喪亂。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為《周易》生,有口辯,能談元理。 既長,遍通五經,博覽史籍,亦善屬文。後東遊,居於錢 唐之佳義里,與諸僧討論釋典,遂通《三論》。每日二時 講,旦講佛經,晚講《禮傳》,道俗受業者數百人,高宗甚 嘉其操行。至德中,皇太子入學釋奠,百司陪列,孝克 發《孝經》題,後主詔皇太子北面致敬。開皇十年,長安 疾疫。隋文帝聞其名,召令於尚書都堂講《金剛般若 經》。尋授國子博士。後侍東宮講《禮傳》。

《江總傳》:「總字總持。幼聰敏,長篤學,有辭采。家傳賜書 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輟手。有文集三十卷,并行 於世。」

《姚察傳》:「察字伯審,六歲誦書萬餘言,弱不好弄,博弈 雜戲,初不經心,勤苦厲精,以夜繼日。年十二,便能屬 文。父上開府僧坦知名梁武代,二宮禮遇優厚,每得 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遊學之資。察並用聚蓄圖書, 由是聞見日博。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 義,即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在亂離之」 間,篤學不廢。元帝授察原鄉令,中書侍郎領著作杜 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太建初, 報聘於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 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餘條,並為剖析,皆有經 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著《西聘道里記》,所敘 事甚詳。陳初,高宗欲設備樂,付有司立議,以梁武帝 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並即注同。 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樂為是。當時驚駭,莫 不慚服。僕射徐陵因改同察議。俄為戎昭將軍,知撰 《梁史》事。固辭不免。後主纂業,敕兼東宮通事舍人,將 軍知撰史如故。察既博極墳素,尤善人物,至於姓氏 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娶,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 遺失。」陳滅入隋,開皇九年,詔授祕書丞,別敕成梁、陳 二代史。初,察願讀一藏經,並已究竟,將終曾無痛惱。 察性至孝,終日恬靜,唯以書記為樂。於墳籍無所不 睹,每有製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咸重富博。且專志 著書,白首不倦,手自抄撰,無時蹔輟。尤好研覈古今, 諟正文字,精采流贍,雖老不衰。兼諳識內典,所撰寺 塔及眾僧文章,特為綺密。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 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悉窮該博。 并文集二十卷,並行於世。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 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 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 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 訪撰續,思廉泣涕奉行。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 「廉踵成梁、陳二代史,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永陽王伯智傳》:「伯智字策之,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 史。」

《新蔡王叔齊傳》:「叔齊字子肅,風彩明贍,博涉經史,善 屬文。」

《晉熙王叔文傳》:「叔文字子才,頗涉書史。」

《蕭濟傳》:「濟字孝康,少好學,博通經史,諮梁武帝《左氏》 疑義三十餘條。尚書僕射范陽張纘、太常卿南陽劉 之遴並與濟討論,纘等莫能抗對。太建初,入為五兵 尚書,揚州長史。高宗嘗敕取揚州曹事,躬自省覽,見 濟條理詳悉,文無滯害,乃顧謂左右曰:『我本期蕭長 史長於經傳,不言精練繁劇,乃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