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陸瓊傳》:「瓊字」伯玉,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 瓊幼聰慧,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及高宗 為司徒,妙簡僚佐,徐陵薦瓊于高宗曰:「陸瓊見識優 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初,瓊父雲公奉梁武帝敕撰 《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于至德,勒成一 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牒,有集二 十卷行於世。

第三子從典,字由儀,幼而聰敏。八歲讀《沈約集》,見回 文研銘,從典援筆擬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賦》,其 詞甚美。從父瑜將終,家中墳籍,皆付從典,從典乃集 瑜文為十卷,仍製集序,其文甚工。從典篤好學業,博 涉群書,於班史尤所屬意。仕隋,除著作郎。楊素奏從 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值喪亂,疾卒。 《顧野王傳》:「野王字希馮,幼好學,年七歲,讀五經,略知 大旨。九歲能屬文,嘗製日賦,領軍朱异見而奇之。年 十二,隨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長而遍觀經史, 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 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 《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記》」一卷,《元象 表》一卷,並行於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記傳》 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傅縡傳》:「縡字宜事。幼聰敏,七歲通古詩賦十餘萬言。 長好學,能屬文。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 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有集十卷行於世。 章華字仲宗,家世農夫,至華獨好學,與士君子遊處, 頗覽經史,善屬文。」

《蕭摩訶傳》:「潁川陳禹隨摩訶征討,聰敏有識量,涉獵 經史,解風角兵書,頗能屬文。官至王府諮議。」

《孝行傳》:謝貞字元正,幼聰敏,有至性。七歲,母王氏授 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閒居》五言詩, 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 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矣』。」由是名輩知之。 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 《儒林傳》:「沈洙字弘道,少方雅好學,不妄交遊,治《三禮》 《春秋左氏傳》,精識彊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 答。

張譏字直言幼聰俊有思理十四通孝經。《論語》篤好 元言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服所 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 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內篇 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元部通義十 二卷。又撰遊元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 寫入祕閣。

沈不害字孝和幼孤而修立好學治經術善屬文雖 博綜墳典而家無卷軸每製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 僕射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 治五禮儀一百卷文集十四卷。

《文學傳》:「杜之偉字子大,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之偉 幼精敏有逸才。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十 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早成。僕射徐勉 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中大同元年,梁武帝幸同泰 寺捨身,敕勉撰定儀注。勉以臺閣先無此禮,召之偉 草具其儀。乃啟補東宮學士,與學士劉陟等抄撰群」 書,各為題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偉為序。為文 不尚浮華,而溫雅博贍,所製多遺失,存者十七卷。 許亨字亨道。父懋,梁始平天門二郡守,太子中庶子、 散騎常侍,以學藝聞。撰《毛詩風雅比興義類》十五卷, 述行記四卷。亨少傳家業,孤介有節行,博通群書,多 識前代舊事,名輩皆推許之。初撰《齊書》并志五十卷 遇亂失亡後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梁太清之後所 製文筆六卷。

岑之敬,字思禮。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寧令、 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 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 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 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孝章, 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 嗟服。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有集十卷行於世。 陸琰字溫玉,幼孤好學有志操。世祖聽覽餘暇,頗留 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製刀銘,琰 援筆即成,無所點竄。世祖嗟賞久之,賜衣一襲。琰寡 嗜欲,鮮矜競,遊心經籍,晏如也。其所製文筆,多不存 本。後主求其遺文,撰成二卷。有弟瑜。

瑜字幹玉。少篤學,美詞藻。幼長讀書,晝夜不廢。聰敏 彊記,一覽無遺。嘗受《莊》《老》于汝南周弘正,學《成實論》 于僧滔法師,並通大旨。時皇太子好學,欲博覽群書, 以子集繁多,命瑜抄撰,未就而卒,時年四十四。太子 為之流涕。有集十卷。

阮卓,幼而聰敏,篤志經籍,善談論,尤工五言詩,時有 武威陰鏗,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及長博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