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淳熙十二年。林栗進《周易經傳集解》三十二卷。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十二年四月 二十六日,知潭州林栗進「《經傳集解》三十二卷,《繫辭》 上下二卷,《文言》《說卦》《雜卦》共為一卷,《河圖》《洛書八卦 九疇》《大衍總會圖》《六十四卦立成圖》《大衍揲蓍解》共 為一卷,總三十六冊。」詔付祕省,敕書獎諭。

寧宗嘉定元年御書易泰卦以賜輔臣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定元年御書書 之說命。《易》之《泰卦》。《詩》之《天保》。以賜輔臣。

理宗淳祐十一年八月辛亥上覽林光世易範詔赴闕是年講易終篇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十一年八月「辛亥,詔比覽林 光世《易、範》《明易推星配象演義》,有司其以禮津遣赴 闕。」

按《玉海》:「淳祐十一年,講《易》終篇,賜詩。」

度宗咸淳六年六月詔以易傳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六年六月,詔「《太極圖說》《西銘 易傳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易用王弼韓康伯註其書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凡經《易》則用王弼、韓康伯 註。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譯經所進所譯易經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秋九月己巳,譯經 所進所譯《易》《書》《論語》《孟子》等書。上謂宰臣曰:「朕所以 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命頒 行之。

世祖至元八年取易經乾元之義國號大元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八年詔曰:「可建國號曰大元, 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資始 之功;予一人底寧于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 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 尚不負于艱難。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以次讀《易經》。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 讀之序。」

仁宗皇慶二年詔經題易義以程朱為主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皇慶二年十一 月,詔定考試程式。《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兼用注疏。

太祖洪武三年詔鄉會試易經主程朱註古注疏

按《明朝開天紀》:「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詔自洪武三年 八月為始,鄉試會試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 道」,易主程朱氏註古注疏。

洪武十七年頒行科舉程式。《易》專主程朱傳義 按《明朝紀事本末》:「洪武十七年春三月,頒行科舉程 式。凡三年大比鄉試試三場。八月初九日,試《四書義》, 《三經義》,《四經義》。《易》主程朱傳義。」

成祖永樂元年楊士奇進講易經

按《明外史金幼孜傳》:「成祖即位,幼孜與解縉等同直 文淵閣,遷侍講。時翰林坊局講書,東宮皆先具經義, 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楊士奇《易》、胡廣《詩》、 幼孜《春秋》。」

永樂十二年十一月,詔:纂修《易經大全》十四卷 按《明朝肇運紀》,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行在 翰林學士廣、侍講榮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 要道,其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者,爾等採 其切當之言,增附于下,務極精備。」

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成祖皇帝敕修《易經大全》十 四卷。」

永樂十三年九月己酉,「《易經大全》成」,上御殿受之,群 臣表賀。

按:《明朝肇運紀》云云。

仁宗洪熙 年敕修周易直指十卷

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仁宗皇帝敕修《周易直指》十 卷。楊士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