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絲分縷析,其業愈精。而尤莫盛於吾郡之晉江,倡之

以虛齋,繼之以紫峰、筍江,而集其成於《存疑》。《存疑》者, 存諸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傳義者也。是書為次崖 林翁著。翁仕至兩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風節。其在家 手不釋卷,其學最邃于《易》,所著書多未刻。子有梧才 甫,首刻此書以惠多士,是能繼父之志者也。

方獻夫周易約說十二卷

按獻夫自序周易者何文王之易也故曰周易古文周易者何上下經十翼各自為篇古文也何貴乎古文循古文則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秩然矣孰為伏羲

之《易》?八卦是也。孰為文王之易?六十四卦與卦爻辭 是也。孰為孔子之易?《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是也。故循古文,則三聖之《易》秩然矣。傳者何?程子《傳》 也。義者何?朱子《本義》也。約說者何?孟子曰:「博學而詳 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博二子之說而約之,故名《約說》。 於《傳》義有去取乎?曰:安得無去取也?然則傳義有得 失乎?噫!《易》道之難言也,未至於聖人者,難乎其免矣。 《本義》之失,如謂伏羲作六十四卦,周公繫爻辭,與夫 象占卦變之說之類是也。若夫《傳》一詞一義之失則 有之,其大者無有也。然則《傳》足矣,何取於《本義》?曰:自 《本義》而通之《傳》,則無遺矣。豈惟《本義》,雖諸家之說有 可取者,亦弗遺也。然則《約說》多取邵子之說,何也?噫! 邵子其深於《易》矣乎!夫象數者,《易》之本也,故曰:「《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數得則辭與意得矣。」邵子之說 于象數精矣。所謂約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按關直方跋西樵先生盡心於三聖之蘊會古文要旨博采程朱傳義諸說之醇乎易者而折衷於邵子一洗鹵莽支離之蔽大彰潔靜精微之全成約說一

書凡十有二卷。嘉靖庚子夏,督撫半洲蔡公嘉其簡 明醇切,誠得作《易》要旨,而圖象尤極精到。既而以六 十四卦與《爻辭訂疑》,復出四說,如指諸掌。公欣然攜 之交南。是冬,公既戢戈櫜弓,辛丑春,爰命直方校刊 而行之。

杜憼古易一卷

按祝允明序門人杜憼以晁氏呂氏朱子所定古易但復漢初之本未合孔氏之舊乃出己意謂羲易獨八卦象有畫無文亦未立名因重出於三代文王命

名而作《彖》。周公作《爻辭》,《孔子十翼》以說敘雜,《彖傳》《象 傳》《繫辭》《文言》為次,亦皆有旨,此乃漢前未亂之易,古 文本也。乃定以羲皇三畫八象為一篇,《文彖》上下二 篇,《周爻》上下二篇,《孔翼》十篇,共十五篇。憼為淵孝先 生之孫,余師僉憲先生之子,志敻而行狷,篤學力貧 不苟詣,一人一事,游神風埃之上,有軒舉霞外,想奇 士也。

李鳴盛周易本義直講

按楊守陳序四聖之易自漢以來傳注無慮數百家惟宋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並行於世國朝選士之制治易必兼傳義士遵之久矣至於近時乃往往廢

「《傳》而專《本義》」,豈謂《傳》《義》有得失而取舍之哉?惟以傳 詳義簡,競務簡以利捷耳。夫士不能博通五經,而各 治其一,已愧於古,況治《易》而不兼《傳》《義》,惟簡是務,益 趨於陋矣。暨其幸得一官,則併其簡者亦視之如弁 髦,棄不復顧,其能仕而學者幾何人哉?是皆可慨已! 天長縣學教諭李君鳴盛,蚤受《易》于其父,長而講習 不已。既被鄉選,以憂居家,取《易》溫習,因以平昔所見 聞諸說,纂集成文,名曰《周易本義直講》時僅及《繫辭》 而已。逮起家官天長,則又及上、下二經,踰兩年而畢。 乃因其鄉人修撰傅君曰川寓書請余為序。其言大 抵主《本義》而賓傳,皆循循然不敢越矩矱之外。蓋欲 以示其徒。處則為橫舍講解之資,出則為場屋文辭 之用,其用志亦勤矣。余少嘗治《易》,間作舉子文字,亦 主義賓傳。暨擢第歸,益味經旨,著《易私抄》,所見有異 於前時。蓋以《易》為卜筮用,而非為卜筮作者。伏羲則 《河圖》而作,《易》,所以順性命之理也。大禹則《洛書》而作, 《洪範》,所以敘彝倫之道也。《圖》《書》非為卜筮而出,《易》《範》 豈為卜筮而作?尚占惟《易》之一道稽疑特《範》之一疇 耳,《易》豈《火珠林》之比哉?程子作《傳》,實探伏羲之精,以 發性命之理,蓋不但衍《周經》而已。朱子謂程《傳》義理 至備,象數猶欠,故作《本義》,推象數而明占筮,其辭尚 簡,不過補《傳》之不足耳,學者豈可廢《傳》而專《本義》哉? 且《易》道廣大,無所不備,非博學詳說不足以究之。諸 家之說。百氏之書。皆當取而不廢。則庶乎得《易》之道 矣。李君尚進於此哉。

沈爚復古易十二篇

按爚自序古易十二篇羲文周孔舊文也漢人以傳解經因附傳於經古易遂廢實造端於費氏卒成於鄭氏王氏學者罕睹全經孔子翼易之旨泯矣晁氏

二,呂氏始正之,蓋得於《漢藝文志》焉。而呂氏之更定, 為得朱子所因以作《本義》者也。朱子嘗病分經合傳, 而羲、文、周公之經有拘執一端之弊,孔子之傳遂亂 其音韻而不可讀,故《本義》主象占而用其本,《本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