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洩精呈祕莫大乎圖書,制器尚象莫大乎卦畫,成能 利用莫大乎蓍策,趨時通志莫大乎變占。圖書不本 則元虛淆矣,卦畫不原則讖緯亂矣,蓍策不明則功 化滯矣,變占不考則趨避疑矣。淆焉亂焉,滯焉疑焉, 《易》之道窮,聖人之志衰,民生何利焉?造化之用不幾 息乎?是君子之憂也。」苑洛先生早承家學,極研《易》道, 乃著是編。首本圖書,以溯其源,次原卦畫,以崇其象; 次明蓍策,以極其數;次考變占,以達其用。《易》之用廣 矣。舊嘗刻諸河東,原卦畫缺焉。茲乃大備。刻諸上谷, 與同志者共焉。

魯邦彥圖書就正錄一卷

按王道行序睢陽魯朝選登第授行人以終養歸十餘年事親之外殫思六籍讀易有得爰著是編大傳言太極濂溪先生以無極贊之參以五行真為不類

象山非之,不害其為象山。然則朝選今日之所論辨, 初何嫌於異同哉?至謂太極不可見,圖兩儀以見太 極,深得古人之意。且衍為四象八卦,無不脗合。他如 論圖書之理,駁先儒五行經緯之說為非是;以八卦 輪轉,明逆順之序,謂《易》道主變不主生,與夫性善之 說,皆平正精確,足以羽翼大《易》無疑也。嘉靖丙寅二 月。

李贄九正易因四卷

按贄自序易因一書予既老復遊白門而作也三年就此封置筴笥上濟北讀易於通州馬侍御經綸之精舍晝夜參詳更兩年而易因之舊者存不能一二

改者且至七八矣。侍御曰:「樂必九奏而後備,丹必九 轉而後成,《易》必九正而後定,宜仍舊名《易因》」,而加「『《九 正》』二字。」予喜而受之,遂定其名曰《九正易因》也。

徐師曾今文周易演義十二卷

按師曾自序余用古文周易作演義以俟好古君子復取今文錄之以為是編蓋經傳之亂久矣漢魏而下千有餘年未聞有正之者至宋始定於呂氏然惟

朱子崇信之,而一齊眾楚,卒不能廣其傳。嗚呼!何其 難也!方今朝廷之頒布,有司之貢舉,學官之藏,閭童 之習,率用今文,而余欲以古文變之,勢必不能。此是 編之所為錄也。《本義》之書,其文簡略,其旨微奧,驟而 觀之,猝未見有不合者,而不知毫釐之差,謬以千里, 不可不擇也。余為是書,搜括百家,諮訪眾說,而折衷 於朱子。前後十年始獲脫槁。然中多未定,未敢傳諸 人。間出以質會稽士人,遂刻諸杭。邇來謁告家居,藥 物之餘,重加修改,友人董朝獻請刻以傳。余方悔初 本未定而誤行也,遂不辭而𢌿之。隆慶戊辰七月。

孫應鰲淮海易談四卷

按應鰲自序易以著天地萬物之理天地萬物之理妙於人心古之聖人生而明諸心矣欲人人皆明諸心於是作易自經之意晦於是諸儒為之傳愚自學

「《易》,嘗求諸儒之說於《傳》,求諸聖人之說於經,未窺測 也。已乃因《傳》以求《經》,因《經》以求心。噫嘻!天地得《易》,以 清以寧;萬物得《易》,以生以成。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 古來今,罔不畢臻。」心之理若是,至精至純,至大至一 也。得其心,斯得其理矣。繼自今,請終身是《易》也夫。隆 慶二年戊辰中秋日。

萬廷言易說四卷

按廷言自序廷言少讀程先生易傳頗通其辭山中三十年端居深玩時亦或通其意懼其忘也因銓次而識焉以備觀省終吾身而已矣蓋困而不學民斯

為下倘亦附於《困知》之後也可。萬曆庚寅長至日。

顏鯨易學義林十卷

按鯨自述易之為書包含萬理義更四聖象數具陳已無餘蘊後儒紛紛之說非無所見終墮偏枯惟伊川傳辭博義該神理兩得說莫辨於此矣朱子復本

占法作《本義》,竊謂《易》不專為卜筮之書,《易》有君子之 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特四中之一耳,今故悉遵 程傳解《易》之法,間采《本義》,列位傳後。

張獻翼讀易韻考七卷

按王世貞序治周易者伊川傳理紫陽傳數而他注疏盡廢余友張幼于獨能于二傳注疏之外援故發微而為三易說業已行矣幼于復謂古卜筮之書未

嘗不韻。其為龜者,如懿氏之卜妻,楚丘之卜子,晉獻 之卜姬,秦徒父之卜戰。而為《易》者,若晉史之筮成王、 東方朔,管輅之「射覆」「京房」,焦贛之係𦅸,皆渢渢可誦, 何獨至于文周為不然。于是訂其韻之正者,盡搜他 史籍,而援其韻之古者與可葉者,則文周之卦𦅸辭 且十九,而吾夫子之彖象亦且得十之六,名曰《周易 韻考》,而屬序於余。余謂古之通於《詩》者,寧獨《易》也。惟 《書》辭亦然。以堯、舜、禹之相禪受,少者數言,多者數十 言,又與益稷、皋陶相訓戒,皆有韻,而竟以賡歌終之。 故《樂記》云:「歌者,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 長言之。」夫《易》以道陰陽,陰陽之用,通於五音十二律, 而聖人之係言,有不可諷詠者耶?世人名治《易》,居恆 守訓,故為文辭取仕宦其最上者,玩消息盈虛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