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書而已。

張巨易解十卷

按歐陽修序易之為書無所不備故其為說者亦無所不有蓋滯者執於象數以為用通者流於變化而無窮語精微者務極於幽深喜誇誕者不勝其廣大

苟非其正,則失而皆入于賊。若其推天地之理以明 人事之始終而不失其正,則王氏超然遠出於前人, 惜乎不幸短命,而不得卒其業也。張子之學,其勤至 矣,而其說亦詳焉。其為《自序》,尤多所發明。昔漢儒白 首一經,雖孔子亦晚而學《易》。今子年方壯,所得已多, 而學且不止,其有不至者乎?

鄒浩繫辭纂義二卷

按浩自序未有天地固有者易也豈待聖人作之而後為易乎聖人取易于不可見聞之中而見之于卦爻彖象之內使天下後世由此入易焉猶魚兔之筌

「蹄也,猶江海之舟楫也,猶諸夏之道路也,猶堂奧之 門戶也。伏羲作《易》之初,八卦而已,三畫而已。文王益 之而為六十四,重之以六爻,然後天下之能事畢矣。 然而未有辭也,周公又即卦爻為辭以繫焉,而孔子 名之謂之《繫辭》。」先儒謂文王繫卦辭,周公繫爻辭,誤 矣。楊子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又 曰:「重《易》六爻,不亦淵乎!」以此推之,文王但《益》卦重爻, 未嘗繫辭,而繫辭者,皆周公也。孔子曰:「八卦成列,象 在其中矣,伏羲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 變在其中矣,文王也。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周 公也。」三聖一心,孔子之心,三聖之心也。樂天知命,又 憂之大也。故又為《彖》《象》以釋卦爻之辭,又為《文言》以 兼釋其《彖》象,又因卦爻彖象而無所不釋,以自見其 意。後之君子視其可以傳卦爻之下者,既以別而傳 之矣;視其不可以傳卦爻之下者,則類而傳之于其 後耳。取孔子名「周公」者名焉,亦謂之《繫辭》。其為《繫辭》 雖同,其所以為《繫辭》則異矣。茲異也,祇其所以為同 歟?是故立象以盡意,伏羲之事也;設卦以盡情偽,文 王之事也;繫辭焉而盡其言,周公之事也;變而通之 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則孔子與焉。至孔子而所 以盡利、所以盡神,于是乎盡矣。孔子嘗曰:「智者觀其 彖辭,則思過半矣。」觀彖而已,未及象也,而思已過半, 況并《繫辭》觀之乎?雖然,不能自師其誠心,不足以觀 《繫辭》;不能觀《繫辭》,不足以觀《易》。易乎易乎!捨《繫辭》而 《易》者,豈無其人乎?吾未之見也。

《易解》

按浩自序余元祐中為太學博士講易講未終篇俄以罪去然易之大旨蓋嘗潛心矣後十年崇寧二年竄處昭州因以循省餘隙北面于易而承教焉始也

恍若三聖親以指授,然而猶有《易》也。中也,卦爻象數, 一念冰釋,然而猶有《易》也。終也,在天而天,在地而地, 在人而人,在物而物,不知何者非《易》耶?不知何者是 《易》耶?索之而不得也,簡之而不得也。然則昔之作《易》 者其誰乎?今之學《易》者其誰乎?不知誰之所以誰者 又其誰乎?不得已而喙鳴焉。蓋作《易》者以憂患興,而 學《易》者以憂患入也。作《易》者以憂患興,《經》著之矣。學 《易》者以憂患入,未有過于孔子者。故曰:「吾再逐于魯, 伐木于宋,削跡于衛,窮于周,圍于陳蔡之間,親戚益 疏,徒友益散,其所以韋編三絕,是乃《易》之所不得遯 也。五十而學《易》,有《易》可學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則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矣。」孔子《易》也;《易》,孔子也。 孔子與《易》,雖大智,迷矣,予未得為孔子徒也。然自元 祐以來,黜于襄州,竄于新州,又竄于永州、昭州,親老 不得養,兄弟妻子離散,舉夫言罪戾者必歸焉。行年 四十有五,又適近于孔子,言加我數年之時也。孔子 于是時前言學《易》,予以是時願學焉。幸而得之以進 于學,則所謂可以無大過者,尚竊庶幾焉,不瞠若乎 其後也。《莊子》曰:「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予既以夫 未嘗有言者容聲于筆端矣,于是又為之序。

龔原續解易義十七卷

按鄒浩序易之旨不明于世久矣神宗皇帝以道蒞天下于是造士以經表通經者講于太學以訓迪四方時陸公佃詩孫公諤書葉公濤周禮周公常禮記

而先生專以《易》授,諸公咸推先焉。先生蓋王文公門 人之高弟也。三聖之所祕,文公既已發之于前;文公 之所略,先生又復申之于後。始而詳說之,終以反說 約。故自熙寧以來,凡學《易》者,靡不以先生為宗師,因 以取上科,躋顯位,為從官,為執政,被明天子所眷遇, 而功名動一時者,踵相躡而起,至于今不絕也。先生 「之于斯文,豈曰小補之哉?」某獲從先生游二十餘年 矣,始見之廣陵,乃先生廢黜之後也。聽其言而觀其 貌,未嘗戚然猶在太學也;中見之京師,乃先生復用 之初也。聽其言而觀其貌,未嘗欣然猶在廣陵也。晚 見之西垣,又見之東省,又見之中臺,先生之所以出 入進退,數數然矣。括不以為欣戚,亦無異于前日也。 頃聞其歿,初無甚苦,一旦正坐,若隱几然而逝矣。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