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曰:「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然則先生之 于《易》,非徒言之躬行之矣。是以言天下之至賾而不 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使人擬議以成其變 化,亦《易》而已。後之學者,果忘言而忘象,雖捐書可也。 若猶篤志于韋編,則先生之說方且與《易》皆行而不 朽,亦何待于《序》乎?姑以「夫可以容聲者」塞其子見屬 之意云。

孫覺易傳

按游酢序易之為書該括萬有而以一言蔽之則順性命而已陰陽之有消長剛柔之有進退仁義之有隆汙三極之道皆原于易而會于理其所遭者時也

「其所託者義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則天下之 理得矣。斯理也,仰則著于天文,俯則形于地理,中則 隱于人心。而民之迷日久,不能以自得也,冥行于利 害之域,而莫知所尚,聖人有憂之。此《易》之所為作也。 伏羲象之而八卦成,文王重之而六爻具,周公繫之 辭,仲尼訓其義,自伏羲至於仲尼,則《易》之書不遺餘」 旨矣。蓋將領天下于中正之途,而要于時措之宜也。 居則觀象而玩辭,動則觀變而玩占,以研心則慮精, 以應物則事舉。天且助之,人且與之,而何凶咎之有? 故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又曰:「因貳以濟民行。」此四 君子之用心也。孫公莘老少而好《易》,常以是行己,亦 以是立朝,或進或退,或語或默,或從「或違」,皆占于《易》 而後行也。晚而成書,辭約而旨明,義直而事核,又將 與學者共之,蓋亦先聖之所期,豈徒為章句以自名 家而已?此先生傳《易》之意也,學者宜以是觀之。

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卷

按覯自序覯嘗著易論十三篇援輔嗣之注以解義蓋急乎天下國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世有治易根於劉牧者其說日不同因購牧所為易圖五十

五首觀之,則甚重複。假令其說之善,猶不出乎《河圖》 《洛書》《八卦》三者之內,彼五十二皆疣贅也。而況力穿 鑿以從傀異,考之破碎,鮮可信用。大懼詿誤學子,壞 隳世教,乃刪其圖而存之者三焉,所謂《河圖》也,《洛書》 也,《八卦》也,於其序解之中,撮舉而是正之,諸所觸類, 亦復詳說成六論,庶乎人事修而王道明也。其小得 失不足喜慍者,不盡糾割,別有一本,黃黎獻為之序 者,頗增多誕謾,自鄶以下,可無譏焉。牧又注《易》所以 為新意者,合牽象數而已。其餘則攘輔嗣之指而改 其辭,將不攻自破矣。先代諸儒,各自為家,好同惡異, 有如寇讎。吾豈斯人之徒哉?憂傷後學,不得已焉耳。

張弼葆光易解十卷

按黃裳序易之為道不出乎象數不足以為聖人以前民用不用乎象數不足以為天下以同民患是故聖人方其坐進乎道怳乎惚其中有物惚兮怳其中

有象,有物即有象,有象即有數,及其怳惚之象數,杳 冥之真精,相遇而為混沌,然後二儀萬物、五行、四象, 皆存乎其中,可以作《易》。故惟聖人為能知象之所以 立,知數之所以起,知言之所以默云,知意之所以用 捨,以蓍得爻,以爻得卦,吉凶之兆,禍福之證,如響之 聲,如形之影,可以善勝,難以幸免。蓋夫神《易》之在聖 「人,入而反一,則形而上者與之為體;出而應物,則形 而下者與之為用。惟象與數,本于道,行于神,聖人取 其無乎不為之《易》,以濟民行,以同民患」,乃命以為書 焉。舜元讀《易》于山中,輒自大悟,以謂後世之學《易》者, 類以臆論,徒說義理,第為虛言,無補于事。蓋夫聖人 不以前民用,則何事乎為《易》?不用乎象數,則何以前 民用?于是範天地之化而得象,圍天地之化而得數。 聖人言意本于爻象,象數本于神《易》。舜元本于爻卦 之變動,禍福之兆,休廢之理,密與人事,合若符節。因 民之言動而貳之以是非,使之趨吉而避凶;因民之 向往而貳之以迷悟,使之違惡而依善。一氣之起滅, 五行之衰盛,有常有幸,或依或違,使之知所避以幸 而遂免,使之知所修以常而獲報。而彼末學,方用區 區之說,與人徒論人事,雖執以歸,竟無其實。然則舜 元之學,當與秦、漢之高士議其優劣,諸生其勤而承 之,不可失也。

晁說之錄古周易八卷

按說之自序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按晉太康初發汲縣舊塚得古簡編科斗文字散亂不可訓知獨周易最為明了

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繫辭》。 杜預疑于時仲尼造之于魯,尚未播之遠國。而《漢·藝 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顏師古曰:「《上下經》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 傳于漢歟。先儒謂費直等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 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不列學 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及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 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 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 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古經始變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