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六十四變決非偶然,作《天地變卦》。卦變之說,不一而 足,先儒考傳,或失其正,論其至當,不過有四,作《論變》。 「有四泥于辭,不知象之可貴,則不見天地之蘊奧」,作 《有象》。明象之端莫先於彖,作《求彖》。聖人之作《易》,非直 為卜筮而已,所以崇帝王之德業,辨君臣之名位,而 定君子小人之分也。乃作《明位》,明君道,明君子君子 之德足以養人,然後刑可議,刑可議而後伐可致,作 《論養》。論刑、論伐,蓋聖人之旨不明於天下,則教道不 立;教道不立,內外不分,而吉凶無辨也,作《辨聖》。辨內 外,辨吉凶。《易》之為道,變動不居,卦無定象,爻無定辭, 不可以有執也,乃作《通卦》《通象》《通爻》《通辭》。苟期乎通 而無一定為證,則失之汎汎無統,作《通證》。事有一定 而未免於疑者,《重卦》《繫辭》是也。作《釋卦》《釋繫》《互體》之 說,雖不可泥,而亦不可廢,作《存互體》如是而《易》略備 矣。凡物既備,則當思其未備者以廣之,作《廣演》而終 焉。凡二十七篇,分為三卷,上以明天理之自然,中以 講人事之修,下以備《傳》疏之失,庶幾上補聖時崇廣 經術之意,名之曰《易璇璣》云。紹興十六年夏五月,撫 州布衣臣吳沆謹序。

李椿年逍遙公易解八卷

按胡銓序孔子既沒易道微矣自漢魏迄今學易者不知幾人歐陽子獨稱王弼何也余嘗考東坡橫渠伊川學以求其說又嘗聞龜山文定紫巖寂照了翁

《漢上諸老先生》:欬,然後知歐陽子之學,蓋本於弼。 夫《易》至漢分為三。田,何也?焦贛也;費,直也。田氏始于 子夏,傳之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繫辭》《文言》等 十篇,而說者自為章句,《易》之本經也,凡學章句者皆 祖焉。焦氏無所師授,自言得之隱者,專于陰陽占察 之術,歐陽子謂不類聖人之經,凡學陰陽占察者皆 祖焉。費氏無章句,亦無師授,顓以《爻象》《文言》參解《上、 下經》,凡以《彖、象》《文言》雜《公卦》中者皆祖焉。費氏初微, 至東京陳元、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而田學遂衰,古 十二篇遂亡其本。弼注亦用《彖、象》相雜之經。自晉已 後,弼學獨行。歐陽子凡說《易》必祖弼。弼不解《繫辭》,止 解《大衍》四十有九。歐陽子亦謂「《繫辭》龐雜,七八九六 無老少,乾坤無定策。」且曰:「《易》無王弼,其淪于異端之 說乎?」愚故謂歐陽子之學,蓋本於弼。其故人鄱陽逍 遙公李仲永,潛心《易》學,衛道甚嚴,一旦夢弼而有得, 遂成一家之書,殆與歐陽子之意默契。其門人府庠 校正雲巖吳君說之,攝其樞要,冠於篇首,丐某正其 說,則曰:「就有道而正焉。」某固辭不獲,遂書其始末。昔 蜀人趙賓為《易釋文》,云「受孟喜。」及賓死,喜因不敢仞。 及博士缺,眾人薦喜,漢帝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若 說之,可謂不背本矣。聖上銳精經術,某頃侍邇英,備 員侍讀,得旨進《六經》解。側聞不輒丙夜之觀,倘逍遙 之書達聖聽說之,當遂補博士缺矣。孟喜有知,得不 泚其顙。仲永名椿年,嘗直學士院云。「淳熙乙未。」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

按衡自序易義海熙寧間蜀人房審權所編房謂自漢至今專門學不啻千百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或推之於互體或失之於虛無今於千百家內斥去雜

《學異說》,摘取專明人事、羽翼吾道者僅百家,編為一 集。仍以《正義》冠之端首,釐為百卷,目之曰《周易義海》。 或諸家說有異同,理相疑惑者,復援父師之訓,朋友 之論,輒加評議,附之篇末。衡得是書而讀之,其間尚 有意義重疊、文辭冗瑣者,載加刪削,而益之以伊川、 東坡、漢上之說,庶學者便於觀覽云。紹興庚辰十一 月辛巳。

按周汝能樓鍔識後江都李公衡屬意於易得蜀房生義海刪之以為撮要經繫辭說序雜集解凡五始以家名者百公略其半以卷計亦百今十有一第十

二卷,《雜論》一是又創於公手,以補房生之缺者。公自 御史來守婺,鋟諸版教授周汝能樓鍔識之,乾道六 年十一月朢日也。

楊萬里誠齋易傳二十卷

按萬里自序易者何也易之為言變也易者聖人通變之書也何謂變蓋陰陽太極之變也五行陰陽之變也人與萬物五行之變也萬事人與萬物之變也

「古初以迄于今,萬事之變未已也。其作也一得一失, 而其究也一治一亂。聖人有憂焉,於是幽觀其通而 逆繹其圖,《易》之所以作也。《易》之為言變也,《易》者,聖人 通變之書也。其窮理盡性,其正心修身,其齊家治國, 其處顯,其傃窮,其居常,其遭變,其參天地,合鬼神,萬 事之變方來,而變通之道先立。變在彼,變在此,得其 道者,蚩可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亂可治」,致身聖 賢而躋世泰和,猶反手也。斯道何道也?中正而已矣。 惟中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為能正天下之不正, 中正立而萬變通。此二帝三王之聖治,孔孟顏子之 聖學也。後世或以事物之變為不足以攖吾心,舉而 捐之于空虛者,是亂天下者也。不然,以為不足以遁 吾術,挈而持之以權譎者,是愈亂天下者也。然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