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先屬纊之三日,學者入省,先生舌本已強,然猶講論 義理甚久。因曰:「吾近嘗答一長上書,論聖不可知,頗 覺痛快。」遂詰學者曰:「子謂聖不可知,奈何?」對曰:「此中 著箇『知』字不得。」先生頷之,又曰:「吾近來見處,自謂卓 絕,恨腳步短,不能進。子歸其力行乎?」自是不復有言, 家人環泣,問家事,不答。既終,家無貯儲,合所知之賻, 迺克喪。三月丙午,還葬于建德縣芝川鄉下王塢。大 小斂,備絞紟衾冒之制。其葬也,一用既夕禮。蓋遵先 生喪母之舊云。夫人凌氏,先二十八年卒。繼室徐氏, 後七年卒。三女皆夭。子恝夫,始四歲,後十二年亦夭, 遂無嗣。先生書無不習,習無不究。自始仕習金科,業 成,去習宏博科,業成又去,習先儒諸書,自謂無不解 者。逮從晦巖沈先生游,因論《太極》不契,憤悶忘寢食, 遂焚平昔所業數篋。動靜體察工夫無食息間。一日 舟行松江,聞晨雞鳴,已而犬吠,通身汗浹,前日胸中 窒礙,一時豁去。其後以語學者,且曰:「不知此一身汗 自何而至?」省覺之初,有詩曰:「循緣多熟境,溺法無要 津。虛心屏百慮,猶是隔幾塵。雲邊察飛翼,水底觀躍 鱗。悶殺魯中叟,笑倒濠」上人閒居善誘學者,隨叩輒 鳴。自卦畫、象數、儀象、律歷、封建、方田、儀禮、司馬法及 釋書道藏,下至醫卜道引之類,各因所質而誨之。學 者欣躍自喜,則又曰:「此如坐賈居肆,聊備雜蓄,以應 人需爾,非吾本務也。姑遲十年,吾將收繩捲索,以俟 能者。」有《廣雜學辨》若干卷,《士冠士昏饋食圖》若干卷, 為朱文公所稱。文公嘗謂學者子欽廣《雜學辨》,近世 未有能如此看文字者。其著《儀禮集註》,則曰:「有感於 子欽所圖而作。」始先生之未面文公也,文公欲見之, 有書云:「衰晚疾病,恐不能久在世間,一旦溘然,此事 便無所寄。或能早為命駕一來,使區區懷抱得以傾 倒,萬一辱有收焉,亦非小小因緣也。」先生答曰:「某貧 居,遂至欲出未能,雖荷見屬之切,但有神馳而已。」論 《易》,微與文公不同,文公有詩曰:「至言誰道極幽深,赫 日當空久照臨。須信石中元韞玉,莫於沙外別求金。 但無己意爭經意,便盡凡心得聖心。辛苦桐江江上 客,憑君遠附《白頭吟》。」先生和篇曰:「《易》道研幾且極深, 羲文未遠實昭臨。聖門洞見難懷寶,海宇窮搜孰斷 金。春到剛陽穿地脈,夜深皎月掛天心。擬將比似無 方體,聊復因書試一吟。」既見論議,亦不甚合,然傾嚮 屬望愈益切。至其沒也,文公哭之慟,又曰:「趙丈為人, 今豈易得《易說》不知已板行否耶?」適此喑默,不能出 一語以助發明,若幸未死,猶可有望於異時爾。圖若 辨已散逸無存者,《易說》幸存,能讀者亦希矣。先生嘗 曰:「先聖作《易》,有畫而已。後聖繫之一言一字,皆自畫 中來。譬如畫師傳神,非畫煙雲草木比也。故先生說 《易》,不離象數,而義理具足焉。」垂沒又謂:「病中見處甚 有進」,始知平時所言,無一句用得,亦無一句用不得。 然則讀其書也,而謂先生所得盡在於是,尚得為「知 其人也耶?」

按喻仲可跋右易說六卷復齋趙先生所述也是書觀象玩爻無一字外來研精覃思無一辭苟發出自胸臆無一句襲蹈前人者蓋先生篤志於道壯歲有

覺盡棄舊俗,惟《易》是究。其探賾鉤深,簡嚴精切,自它 人數千百言不能該者,纔約之以數語。書雖不多,一 生精力實於此乎在。疾且革,仲可入省,先生力疾起, 曰:「余病中見處甚有進。始知平時之言,無一句用得, 亦無一句用不得。」嗚呼!先生所造,固不滯在言語文 字間矣。卒後二十有六年,郡太守莆陽許公取是書 刊焉,命仲可識其後。因識其「啟手足」之語,以諗觀者。 嘉定辛巳五月朔,門人喻仲可敬書。

按許興裔䟦余聞復齋先生趙公之賢久矣假守嚴陵既逾年公之門人喻仲可始攜其所著易說六卷見過余肅然觀之其體察也精其推研也審其措詞

不苟,其析理不浮,蓋深窺乎爻象之變,而洞達乎陰 陽之情者也。嗚呼!如公之賢而無後,余懼其久而或 泯,因屬喻君校勘,刊置公之祠堂,與志學者共之。併 以公之《行實大概》刊附于後,俾來者有攷焉。嘉定辛 巳六月朢,莆陽許興裔謹識。

宋吳沆易璇璣三卷

按沆自序臣自少學易病其難明求諸聖人之言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又求諸明彖之言曰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臣自是誦易

之彖,浸歷歲時,渙然冰釋,然後知自彖而求《易》無不 得,捨彖而求《易》無不惑。《彖》也者,《易》之門戶,而《象》之管 鑰也。臣學彖既有所省,以次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 稍見諸儒缺失,因拾其餘遺,竊為議論,以為《易》之道 莫大於乾坤,而聖人以天為法,乃作法天。六子之用, 初無定體,變而通之,存乎其人,作《通六子》。乾坤六子, 皆以中道為貴,作《貴中》。中也者,二五之位也,而六爻 之位互分陰陽,去其初上則不足以成章,作《初上定 位》。踐其位者,非六即九也。六九之名,當定於自然,而 先儒以人事加之,於理未安,作《六九定》名位既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