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已。後世明智之士,數喜談《易》,觀其筆力馳騁,上磅 下礡,可謂健矣。然未免自以意位置,故雖極天下之 至工,而其人則不似也。似不似未暇論。或置口與鼻, 易耳以目,則又不復為人矣。凡掩集時義,悖亂上下, 象外生占,占外生說者,皆顛倒耳目口鼻之數也。《易》 以德位時義為重,有此德,當此位,適此時,行此義,處 「己治人之道,趨吉避凶之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 其實象失真,虛理任意,當靜反動,當承反應,聽其說 雖美,考其事實乖是。又如比五音而強目以聽,盛八 珍而責鼻以食,其不至賊人之性也幾希。」予為此懼, 每以讀《易》之法,當先推卦義,以求六爻之情。「情有難 通,則參以象;象有難通,則參以位;位」復難通,則參以 三百八十四爻之例。例明而聖人之意十得其五六 矣。朱子嘗言:「上古之書莫大于《易》,中古之書莫大于 《春秋》。」竊謂:《易》有吉凶,即《春秋》之有刑德也。《易》以吉凶 寓于三百八十四爻之行事,《春秋》以刑德寓于二百 四十二年之行事。是故讀二書者皆宜究聖人命辭 之例,《易》例圓通,苟能深明其意,然後知圓通之中極 為謹嚴,與《春秋》等。今學《春秋》者,必求《春秋》之凡例,獨 《易》之例乃置而不講,上者鑿理,下者鑿象,精粗不同, 鑿,均也。凡例既明,乃可窺作發例。

余闕易說五十卷

按戴良跋公初僉浙東廉訪謝事居太夫人憂于合肥淮南盜起行省強起為淮西宣慰副使守安慶累功至淮南左丞當其圍守時以孤城抗賊者幾十載

其後援絕食盡,猶血戰兩月,城始陷,死之。朝廷贈公 榮祿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豳國 公,諡忠宣,立廟以祀。公在浙東時,有所著《易說》五十 卷,良嘗請以卒業。公曰:「天假數年,所見當不止此。他 日相示未晚。」或傳公死之日,神降于私第之前,庭曰: 「我有《易說》,為賊中某小校所得,當取以授吾故人某」, 使刊之。時二公子已遇害。妻妾亦投井中死。是《書》之 存否。不可知矣。

保八易源奧義一卷統名易體用

按任士林序易體用者貳卿保公所著夫易之為書廣矣大矣羲文周孔之心千載而得其解猶旦暮遇之也蓋易之為道遠而天地之始終近而一日之旦

「夜,大而天下國家之經綸,小而一身之進退得失,體 而用之,無不在是。故舉理而言,神明通矣,而遺於末 也;舉數而言,三五成矣,而離於一也。變化見而觀象 者求之,則囿于物矣;凶吉生而尚占者玩之,則梏於 徵矣。夫然後體之吾身,措之日用,而後易簡之理得」, 此《體用》一書所由作也。然嘗論之,卦而六十四,而《易》 不止于六十四。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稽其情,通其事, 又豈一爻一辭之所能窮哉!今觀貳卿所著,猶不免 於言下有言,蓋離言則道不明,離道則言不成,言與 道交相涉也。而後體用之學行。觀貳卿之《易》者,當求 於言之外云。

按牟瓛跋普庵傳聖人之全經以善其用於今日必有無體之體參四聖人之純心於三千七百年之上者於易為圖象為原旨予驚嘆之

謝仲直易三圖十卷

按袁桷序上饒謝先生遯於建安番昜吳生蟾往受易焉後出其圖焉建安之學為彭翁彭翁之傳為武夷君而莫知所授或曰託以隱祕故謂之武夷君焉

復曰:「吾《易》神也,《易》何為而神也?神者,《易》之始也。《易》不 可以強名也,不名則亡《易》。願敘其旨。」袁桷曰:「有。夫《易》亡 者,非聖人之本旨也。神以合聖人之《易》,斯得矣。然則 《易》為神,無端而莫可見也。惟無端焉,故無體焉。存而 明之,而數以生焉。數生矣而始有變。變立矣而會以 理。理者其一也,理不能以盡《易》。因數以立者,理也」;用 變以逆者,非理也。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始晁以道 紀傳《易》統緒,截立疆理,俾後無以偽。至荊州袁溉道 潔始受于薛翁,而《易》復傳,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 龍。始薛授袁時,嘗言洛遺學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 聞是說者,爭陰購之。後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曰演 通于元。最後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 始得其三圖焉。或言《洛書》之傳,文公不得而見,今蔡 氏所傳書,訖不著圖,藏其孫抗,祕不復出。臨卭魏了 翁氏嘗疑之,欲經緯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 翁所圖,疑出蔡氏,惜彭不具本始,謝先生名字,今不 著其終也,世能道之。

胡一桂易學啟蒙翼傳四卷

按一桂自序朱子於易有本義有啟蒙其書則古經其訓解則主卜筮所以發明四聖人作經之初旨至於專論卦畫蓍策則本圖書以首之攷變占以終之

所以開啟蒙昧,而為《本義》之階梯,大抵皆《易經》之傳 也。先君子懼愚不敏,既為《啟蒙通釋》以誨之。愚不量 淺陋,復為《本義附錄》《纂疏》,以承先志。今重加增纂之 餘,又成《翼傳》四篇者,誠以去朱子纔百餘年,而承學 浸失其真。如圖書已釐正矣,復仍劉牧之謬者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