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泰》也。變而為三陽者二十焉,得《乾》之初九以至九四 者,《大壯》也。變而為四陽者十有五焉。得乾之初九以 至九五者,《夬》也,變而為五陽者六焉。自初九以至上 九,則《乾》之全體也。變《乾》之初九則為《姤》,變乾之初九 與九二則為《遯》,變《乾》之初九以至九三則為《否》,變《乾》 之初九以至九四則為《觀》,變乾之初九以至九五則 為《剝》,變乾之初九以至上九則為《坤》。而一陰者,五陽 之卦也;二陰者,四陽之卦也;三陰者,三陽之卦也;四 陰者,二陽之卦也;五陰者,一陽之卦也。六陽俱變則 用九而為坤,六陰俱變則用六而復為乾,乾而坤,坤 而乾,然則《乾》之一卦,非六十四卦之所自來與?初九 一爻,非三百八十四爻之所自來與?有變而後有象, 有象而後有辭,有辭「而後有占。不得於變,勿求於象; 不得於象,勿求於辭;不得於辭,勿求於占。卦之變如 此,則卦之象如此;卦之象如此,則卦之辭如此;卦之 辭如此,則卦之占如此也。」漢去古未遠,諸儒嘗以象、 變言《易》矣,言象變而遺理不可也,王輔嗣一掃而去 之,以其遺理而去之可也;併象變而去之,則後之學 者不「知三聖命辭之本心矣。」嗟夫!六十四卦皆《乾》一 卦之變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初九之變也。故有變 卦焉,有卦變焉。變卦也者,六十四卦變而四千九十 六者是也。卦變也者,十二卦變而六十有四者是也。 由《乾》一畫而變焉為十二,由十二而變焉為六十四, 由六十四而變焉為四千九十六。蓋變卦其流,而卦 變其源也;變卦其支,而卦變其本也。有卦變而後有 變卦。故予之於《易》,既以變卦而論其爻,必參卦變以 原其畫,夫然後聖人作《易》之旨無餘蘊矣。雖然,探賾 於積年之久,成書於期月之間,若神明之有以開其 心者,而猶懼夫失之《易》也。是其是,非其非,蓋將有待 於萬世之公論焉。儻無沗於鼻祖將軍之家學云。

《大衍索隱》
三卷

按易東自序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五十先儒于此每失之鑿獨朱子以五乘十之說近之至于四十有九率不過歸之虛一而已未有得夫五十數與

四十九之全者,予竊病焉。比游浙右,有謂邵子先天 兩儀、四象、八卦,合四十九所虛之一,是為太極。其說 雖異先儒,要無牽合傅會之病。予始以為大衍之說 不過此耳。徐而思之,則于《易》中天地五十五數尚有 未合,固已疑之。未幾,復得河南楊氏《大衍本原》,謂四 十九與五十皆天地之數,各再自乘,而以中數自乘 除之者,始知四十九真為四十九,五十真為五十,非 強合之也。噫!楊氏之說似矣,然其為數,必再自乘,又 以中數除而後得,雖無牽強,頗非簡易,未必聖人作 《易》初意。嘗以管見求之,亦既得其說之一二矣,而猶 以為未也。思之思之而又思之,一旦豁然若有遭于 神明之通者,然後知五十四十九皆天地之數,合而 衍之,其耦其奇,自然而成,至簡至《易》,而四十之奇之 策,三百八十四爻,以至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數,胥 此焉出也。嗚呼!何其數之神如此,妙如此,契合如此, 而古人曾未及之耶?抑嘗有知之者,而其說不傳耶? 是未可知也。或曰:「若子之說,則聖人作《易》之初意果 在是,而他說可廢耶?」曰:「《易》道無窮,識見有限,聖人作 《易》,取此四十九、五十之數,以神蓍卦之用,而天理人 物之理,無所能逃,豈予之淺見,遽可以盡聖人之本 心乎?且予方其得以五衍之之說也,固未知以數乘 除之說也;方其得以數乘除之說也,又未知有合而 衍之之說也。安知後之學者,其說有不出于予之上 者乎?」若但以先儒之說病予,則咎雖有所不辭,理亦 當仁不遜云。

趙采周易折衷二十三卷

按采自序易該象數理未作之前其體因象數而立既作之後其理由象數而顯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為天地自然之文象數之大原

也。二圖之象皆九位,故伏羲則之畫為長短之九畫, 成乾坤二卦之小成。由乾坤而八卦,八卦而六十四 卦。以左右交互而觀,則兩卦得十八畫二九也,是為 先天圖,邵子所謂「交易之易」也。文王則之,變伏羲之 卦次,分上下之二經。上經卦三十,下經三十四,以一 反一覆而觀,除八正卦外,五十六卦只成二十八卦。 上經得十八卦,下經亦得十八卦,二九也,是為後天 《易》,程子所謂變易之易也。或曰:伏羲既因象推數,而 作先天交易之《易》矣,文王又因象推數,而作後天變 易之《易》,何哉?《大傳》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夫子蓋謂文王當殷末世,憂患而興此 《易》也,曷為見其憂患?今觀後天反對卦,如《泰》反為《否》, 《剝》反為《復》,《晉》反為《明夷》,《夬》反為《姤》,《既濟》反為《未濟》。舉 一二以類推,則文王實憂慮天下後世,陰陽禍福之 相為倚伏,治亂安危之相為消長,君子小人之相為 進退,只在一反覆間,故示人以用九,扶陽而抑陰,為 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為轉移造化之機。此上下經所 以皆寓用九之意,豈出於聖人之智巧?皆倚天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