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八十一卷目錄

 易經部總論七

  宋朱子語錄乾坤共二十九則 彖傳共四則 象傳共十則 繫辭上傳共十

  四則 繫辭下傳共二則 文言傳共二則 說卦傳一則 序卦傳共七則 雜卦傳共四

  則 卜筮共十四則 論程傳共二十一則 易說正訛共十二則 諸門人錄問答語共五

  十四則

經籍典第八十一卷

易經部總論七

宋朱子語錄

《乾坤》

乾坤只是卦名。乾只是箇健,坤只是箇順。純是陽,所 以健;純是陰,所以順。至健者惟天,至順者惟地。所以 後來取象,乾便為天,坤便為地。

《答姜大中》云:所喻益見灑落,甚慰所望。但《西銘》之疑, 則恐未然。橫渠之意,直借此以明彼,以見天地之間, 隨大隨小,此理未嘗不同耳。其言則固為學者而設, 若大賢以上,又豈須說耶?伊川嘗言:「若是聖人,則乾 坤二卦亦不消得。」正謂此也。

陳文蔚問:「程氏云:『《詩》有《二南》,猶《易》有乾坤』,莫只是以 功化深淺言之?」曰:「不然。」文蔚又問:「莫是王者、諸侯之 分不同?」曰:「今只看《大序》中說,便可見。《大序》云:『《關雎》《麟 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鵲巢》《騶虞》之德,諸侯 之風,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只看那『化』字與『德』 字及所以『教』字,便見《二南》猶乾坤也。」

㬊淵問:「《易》之『《乾》皆聖人事,坤皆賢者事否』?」先生曰:「怕 也恁地斷殺說不得。如《乾》初九似說聖人矣;六二學 聚問辨則又不然。上九《文言》說賢人在下位,則又指 五為賢矣。看來聖人不恁地死殺說,只隨事逐義說 道理而已。」

「乾坤六爻不相似。」某嘗說,聖人做這物事,不是將箇 印版子脫出來。一箇得一樣,他各自隨他道理。若箇 箇一樣,便是揚子雲書了。故說道「《易》難看。」蓋緣後世 諸儒都將這《易》做發明天地造化之理。《易》本不如是。 蓋《易》之作,本專為教人用做卜筮,然而他取象,如那 「《隨》之時義」,「《遯》之時義」,這般底倒是後來添底。初做卦 時,本不如此,只是那卦爻中有這箇道理,故說出來。 說出來時,本不為要發明這道理,只是說道理在卦 爻中時有這象。人若占得這爻時,便當因這象了,看 他下面占底。且如《坤》六二云:「直方大,坤」卦中唯這一 爻最純粹。蓋五雖尊位,卻是陽爻破了體了。四重陰 而不中,三又不正,惟此爻得中正,所以就這說箇「直 方大」,此是說《坤》卦之本體。然而本意卻是教人知道 這爻有這箇德,不待習學而無不利。人得這箇時,若 能直,能方能大,則亦「不習無不利」,卻不是要發明《坤》 道。伊川有這箇病,從頭到尾皆然。

「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這只說二用變卦。「乾吉在 無首」,言卦之本體元是六龍,今變為:頭面雖變,渾 身卻只是龍,只一似無頭底龍相似。《坤》「利在永貞」,不 知有何關捩子?這坤卻不得見它「元亨」,只得它「永貞。」 《坤》之本卦固自有「元亨」,變卦卻無。

二卦有二中,二陰正,二陽正。言《乾》之「無中正」者,蓋云 不得兼言中正。二五同是中,如四上是陽,不得為正。 蓋卦中以陰居陽,以陽居陰,是位不當。陰陽各居本 位,乃是正當。到那正中中正,又不可曉。

伊川云:「卦爻有相應」,看來不得相應者多。且如《乾卦》 如其說時,除了二與五之外,初何嘗應四?三何嘗應 初六?坤卦更都不見相應?此似不通。

「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說是。且如「乾施物,坤不應,則不 能生物。」既會生物,便是動。若不是他健後,如何配乾? 只是健得來順。

《乾》主義,《坤》便主利。占得這卦,便主利。這事不是坤道 主利萬物,乃是此卦占得時主有利。

「資乾以始」,便資坤以生,不爭得霎時間坤之所生,即 乾之所始者。

《乾》從知處說,《坤》從守處說,

看來大人只是這大人,無不同處。伊川之病,在那「二 五相見」處。卦畫如何會有相見之理?只是人占得這 爻,利于「見大人」,「萬物睹之」,「睹」便是「見」字。且如《學聚》《問 辨》說箇「君德」,前一處說「君德」,蓋說道雖非君位,而有 君德。下面說許多大人者,言所以為大人者如此。今 說「二五相見」,卻揍不著它這語脈。且如「『先迷後得主』, 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只是說先時不好,後來卻好。 西南便合著,東北便合不著。豈是說卦爻,只是說占 底。

乾坤陰陽,以位相對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而言,乾尊 坤卑,陽尊而陰卑,不可並也。以一家言之,父母固皆 尊,然母終不可以並乎父,所謂「尊無二上」也。

《乾卦》連致知、格物、誠意、正心都說了,《坤卦》只是說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