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辭》中教人大衍之數,《河圖》之數教人卜筮,《象傳》《說卦》 中教人說象,極詳且備,人皆由之而未察爾。

《本義啟蒙主卜筮》

朱子《本義》《啟蒙》二書,只教人以象占二事。或者乃謂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有辭變、象占四者之分。今只說 卜筮,乃是朱子之學,《易》道不止是也,是則然矣。然文 王卦辭中於《蒙》《比》二卦,只發初筮、原筮之義。周公爻 辭中於《革》九五只發未占、有孚之義。夫子《繫辭》曰:「極 數知來之謂占」,曰「大衍之數五十」,曰「蓍之德圓而神」, 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說,尚占之事,不一而足。誠以 伏羲之卦,本為卜筮作,文王、周公彖爻,無非占決之 辭,所以周公於《周禮》一書論《易》,惟與《連山》《歸藏》並掌 於太卜之官,則《易》之所由作,大抵為卜筮也審矣。故 《論語》引《恆卦》「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之辭,而繼之以「子 曰不占而已矣」者,又足以見夫子謂人不知尚占之 學,故不識「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之義。是則夫子專以 《易》為尚占之書,又可見矣。奈何以為朱子獨解作卜 筮乎?何不知言之甚也?夫子所謂聖人之道四焉,亦 說《易》道廣大,其用不窮,又何止於四道?而原其所由 作,則本為教人卜筮,使之決嫌疑,定猶豫,而不迷於 吉凶悔吝之塗爾。可不考其本,而惟朱子之議乎?

《周禮九》

《周禮》: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 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 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簭 而後卜。上春相簭,凡國事,共簭。」愚按:先儒一講義云: 三代之易名不同,而所占者則同於九簭,往往國事 當決不出乎九簭之外也。知此,亦可識所簭之概矣。

《辭說》

《易繫辭上傳》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夫所謂辭者何也?文王六十四卦卦下之辭,周公三 百八十四爻爻下之辭是已。然愚直謂文王、周公之 辭,不出象、占二者。且以乾坤二卦論之,文王曰:「乾元 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乾》是卦名,「元亨利 貞」是卦占,此卦有占無象,而卦之六畫即象矣。謂《筮》 得《乾》而六爻不變,或一卦三爻變,則以「元亨利貞」為 占,謂其事大亨通而利在貞正,雖亨通而不貞正,則 依然不利爾。《坤》是卦名,「元亨以下」是卦占,謂《筮》得《坤》 而六爻不變,或一卦三爻變,則以「元亨利牝馬之貞」 以下為占,以牝馬置「元亨、利、貞」間,是謂象。雜占中「牝 馬」,《坤》之象。「元亨利貞」者,《坤》之占也。「君子」指筮者,謂筮 者若有所往,居先則迷,以《坤》純陰之故,在後則得。以 坤承乾之故,主利;《乾》主義,故《坤》主利。往西南則得朋 類;往東北則喪朋類。以後天八卦,巽、離、坤、《兌》居西南 而為陰之朋,震、坎、乾、艮,居東北而為陽之朋。「安貞吉」 者,安於西南之貞則吉。此西南東北是象,而「得朋喪 朋」,「安貞吉」是占也。又以《乾》初九,《坤》初六二爻論之,周 公曰:「初九潛龍勿用」,初六「履霜堅冰至。」潛龍非象乎? 勿用非占乎?「履霜堅冰至」,固云有象無占,而占意寓 於象。分而言之,霜冰是象,履至是占,亦未為不可玩。 二卦二爻,無非象占,二者而已。合象占以成句而讀 之粲然成文,則謂之辭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皆然。《易》捨象占不足以成辭,論辭而不及象占,惟以 道理解說,而謂聖人自有此一種險怪之辭,則亦真 不足與言《易》。若「以言者尚其辭」之義,林學蒙嘗引《論 語》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以明之,朱子以為然矣,但 於他未見有所證爾。

《變說》

夫所謂變者何也?卦爻陰陽之變也。《說卦》曰:「昔者聖 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則伏羲畫卦,固已 贊神明而生蓍以用之矣。有蓍筮則有九六、七八,九 六為陰陽之老,七、八為陰陽之少,老變而少不變。易 以變為占,非卜筮固無由而得變。然想古人用《易》,亦 不盡假卜筮,而遇事之來,動以應之,必先隨意所發, 主在一卦,又就一卦上隨意變爻,看變得何卦何爻, 一如筮法以斷之。此所謂以動者尚其變也。案《春秋 左氏傳》宣公六年,王子伯廖引《易》論鄭公子曼滿曰: 「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間一歲,鄭人果殺曼滿。 又如宣公十二年,智莊子引《易》論先縠與楚戰于邲, 曰:「《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遇敵必 敗,雖免而歸,必有大咎』。」及戰果敗後,晉人歸罪先縠 殺之之類是也。然此特尚變以論他人之事爾,往往 己事亦如是,尚其變以為斷決焉,但於傳未見其例 也。

《象類說》

愚於《本義》後既分八卦為象圖而繫之以說矣,大概 欲見三聖人取象不同之意,以今觀之,尚有未備,故 復為此圖,分天文、地理、人物等為類,首文王卦象,次 周公《爻象》,次孔子《十翼》、中《彖傳》《象傳》《說卦傳》所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