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卦者何?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是也。象者何?乾天坤 地乾馬坤牛之類是也。然伏羲之象在卦中,卦即象 也,文王取象猶略,乾無所取象,坤象牝馬,離象牝牛, 《中孚》豚魚、《小過》飛鳥之類,寥寥可數。周公於六爻取 象甚多。其要者,如《乾》六爻象龍,屯震坎象馬之類,不 可勝數。又自有所見而取,不必盡同於文王。至夫子 於《說卦》八卦取象,如「乾天坤地,乾馬坤牛」之類;於六 十四卦取大象,如乾天坤地,「屯雲雷蒙山泉」之類尤 備。其間亦有括文王周公所取例者。然而同於文王、 周公者少,而所自取者多。蓋夫子夢周公,心文王參 包犧於未畫,其於名象,又自有所見,不必盡同於三 聖也。朱子詩云:「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得之矣。緣自先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隨文苟且,混 殽莫別。徑以孔子之象即文王、周公之象,遂以《說卦》 為祖。而六十四卦之彖、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盡求合 於《說卦》,皆有所不通矣。必知乎此,而後取象之同異, 如揭日月而行天,流河漢而注地也。愚于《本義》後卦 象圖說詳矣,姑陳其概于此。或曰:象至夫子而大備, 誠如子言矣。夫子以前占者取象,如《左傳》所載,固已 多矣,奈何?愚曰:《左氏傳》乃傳夫子《春秋》之經,安知非 取夫子之《易》象以文之乎?借曰夫子以前,如乾天坤 地等象,容或有之,然自《左傳》外,他無證據。又不應以 夫子之聖贊《易》,區區收拾先聖所取之象,為之套括, 略不能自出一毫所見於其間也。況夏商以前,《易》無 復考究,今只據《易》中之辭,求《易》中之象,文王所未取 者,周公取之;周公所未取者,孔子取之;以文王周公 所未有之象,至夫子而方盡謂之曰「象」,至夫子而大 備,詎不信然?

《彖爻取象例》

《易》中卦爻及《彖傳》中取象,有取變體、似體、互體、伏體、 反體,不一而足。變體如《小畜》上九稱「既雨無坎」而取 雨象者,以上九變則為坎也。似體如頤似離而稱龜, 《大壯》似兌而稱羊之類也。互體如《震》,九四稱「遂泥」,以 自三至四互坎也。伏體如《同人彖辭》稱「大川」,以下體 離,伏坎也。反體如《鼎卦》初六爻稱「妾」,以下體巽,正兌 之反。初陰爻「妾」也。此類皆不可省,《象》意方通。

《卦有逐爻取象者》

如《隨》、二三,指初為小子;《大過》指初為女妻;《噬嗑》《賁》《壯》 《夬》《鼎》、艮,指初為趾;《遯》《既》《未濟》,指初為尾;《晉》《姤》上象角; 《大過》上象頂;《既濟》上象首,皆是也。他爻可類推。

《爻有以六位取象者》

《易》六十四卦,惟《既濟》一卦坎上離下,六爻之陰陽與 六位之陰陽協,故曰「既濟定也。」言爻位陰陽皆定之 義。餘六十三卦中皆具坎離陰陽之位焉。又足以見 日月為《易》之妙。故卦中取象,亦有以位之。陰陽取者, 初不以爻拘。如乾九三以位言,居離位之上,有「終日 夕象;九四以位言,居坎位之下,有『躍在淵象。義則昭』」 然矣。朱震《漢上解乾彖傳》曰:「六爻天地相涵,坎離錯 居。坎離者天地之用也。雲行雨施,坎之升降也。大明 終始,離之往來也。」愚因是推之,得六位取象之說焉。

《卦德象體材義》

卦德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陷、離麗、艮止、兌說是也。 卦象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是也。 卦體剛中柔中,剛上柔下,內陽外陰,內健外順是也。 卦材剛柔健順,有強弱之分是也。卦義如《泰》,便有亨 通之義,《蠱》便有幹濟之義是也。

《卦爻言數例》

凡卦爻數,自初數之至上為六。或以一爻為一歲一 年,《同人》「三歲不興」,「《坎》三歲不得凶」,「《豐》三歲不覿」,「《既濟》 三年克之」,「《未濟》三年有賞于大國。」或以一爻為一月, 臨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為一日「復,七日來復。」或 以一爻為一人,《需》,「不速之客三人來,損三人行則損 一人。」或以一爻為一物,《訟》,「《鞶》帶三褫」,《晉》「晝日三接」,《師》 「王三錫命」,《比》「王用三驅。」《睽》載鬼一車,《解》田獲三狐。《損》 二簋可用享。《萃》一握為笑。《革》言三就,《旅》一矢亡。《巽》田 獲三品之類。

《易為卜筮書》

《易》所以知為卜筮書者,以《周禮》三《易》皆掌於太卜之 官而知之。伏羲《易》無文字,只是教人隨所占得卦爻, 就卦爻之陰陽上看吉凶。文王周公始有辭,分明說 吉凶,說利不利,又說神怪之象,如「載鬼一車,見豕負 塗」之類以示人,大概是教人以忠孝正順。如所謂「貞 則利,不貞則不利,貞則吉,不貞則不吉」,無非此意。本 義《坤卦》六五爻「黃裳元吉」之義,便可見當時占法大 旨。橫渠先生謂「《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正謂此也。 後之學者不說《易》為卜筮,書者以為卜筮流於技藝, 為《易》恥談,故只就理上說。雖說得好,但非《易》之本旨, 與《易》初不相干。朱子嘗謂卜筮之頃,上通鬼神,下通 事物,精及於無形,粗及於有象,天下道理無不包罩 在其中。開物成務之學,正有賴此,奈何以為非卜筮 之書乎?夫子《文言》《彖傳》之類,雖多發明道理,然而《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