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鳥獸之皮,是鳥獸與人相食無已也。有貴賤,有尊卑, 有長幼,則人不相殺。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則 鳥獸與人不相食。」人之好生也甚于逸,而惡死也甚 于勞。聖人奪其逸死而與之勞生,此雖三尺豎子知 所趨避矣。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廢者,禮 為之明也。雖然,明則易達,易達則褻,褻則易廢。聖人 懼其道之廢,而天下復於亂也,然後作《易》,觀天地之 象以為爻,通陰陽之變以為卦,考鬼神之情以為辭。 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源。故 天下視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 隨而尊。故其道之所以尊於天下而不敢廢者,《易》為 之幽也。凡人之所以見信者,以其中無所不可測者 也。人之所以獲尊者,以其中有所不可窺者也。是以 禮無所不可測,而《易》有所不可窺,故天下之人信聖 人之道而尊之。不然,則《易》者,豈聖人務為新奇祕怪 以誇後世耶?聖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則無所施其教。 卜筮者,天下之至神也,而卜者聽乎天而人不預焉 者也;筮者,決之天而營之人者也;龜漫而無理者也。 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聖人 曰:「是純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於是取筮。夫筮之 所以或為陽或為陰者,必自分而為二。始掛一,吾知 其為一而掛之也。揲之以四,吾知其為四而揲之。歸 奇于扐,吾知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而歸之也,人也;分 而為二,吾不知其為幾而分之也,天也。聖人曰:「是天 人參焉,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于是因而作《易》,以神 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廢。此聖人用其機權, 以持天下之心,而濟其道于無窮也。

《易策問》
王安石

問:「《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說 者曰:「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坤尊卑之義也。」夫垂衣裳 以辨貴賤,自何世始?始於黃帝,獨曰黃帝可也;於堯 舜,曰堯曰舜,可也。兼三世而言之,吾疑焉。二三子姑 為之解。

《易論》
蘇軾

《易》者,卜筮之書也。挾策布卦,以分陰陽,而明凶吉,此 日者之事,而非聖人之道也。聖人之道,存乎其爻之 辭,而不在其數,數非聖人之所盡心也。然《易》始于八 卦,至于六十四,此其為書,未離乎用數也。而世之人 皆恥其言《易》之數,或者言而不得其要,紛紜迂闊而 不可解,此高論之士所以不言歟。夫《易》本於卜筮,而 聖人開言于其間,以盡天下之人情。使其為數紛亂 而不可考,則聖人豈肯以其有用之言而託之無用 之數哉!今夫《易》之所謂九六者,老陰老陽之數也。九 為老陽而七為少陽;六為老陰而八為少陰,此四數 者,天下莫知其所為如此者也。或者以為陽之數極 于九,而其次極于七,故七為少而九為老。至于老陰, 苟以為以極者而言也,則老陰當十,而少陰當八。今 少陰八而老陰反當其下之六,則又為之說曰:「陰不 可以有加于陽,故抑而處之于下,使陰果不可以有 加于陽也,而曷不曰老陰八而少陰六?」且夫陰陽之 數,此天地之所為也,而聖人豈得與于其間而制其 予奪哉?此其尤不可者也。夫陰陽之有老少,此未嘗 見于他書也,而見于《易》。《易》之所以或為老或為少者, 為夫揲蓍之故也。故夫說者,宜于其揲蓍焉而求之。 揲蓍之法,曰「掛一歸奇三揲之餘,而以四數之,得九 而以為老陽,得八而以為少陰,得七而以為少陽,得 六而以為老陰。」然而陰陽之所以為老少者,不在乎 七八九六也。七八九六,徒以為識焉耳。老者,陰陽之 純也。少者,陰陽之雜而不純者也。陽數皆奇而陰數 皆偶,故《乾》以一為之爻而《坤》以二。天下之物以少為 主,故乾之子皆二陰,而坤之女皆二陽。老陰老陽者, 乾坤是也。少陰少陽者,乾坤之子是也。揲蓍者,其一 揲也。少者五而多者九。其二其三,少者四「而多者八。」 多少者,奇偶之象也。一爻而三揲蓍,譬如一卦而三 爻也。陰陽之老少,于卦見之于爻,而于爻見之于揲。 使其果有取于七八九六,則夫此三揲者,區區焉分 其多少而各為處,果何以為也?今夫三揲而皆少,此 無以異于《乾》之三爻而皆奇也。三揲而皆多,此無以 異于《坤》之三爻而皆偶也。三揲而少者一,此無以異 于《震》《坎》《艮》之一奇而二偶也。「三揲而多者一」,此無以 異于《巽》《離》《兌》之一偶而二奇也。若夫七、八、九、六,此乃 取以為識,而非其義之所在,不可以彊為之說也。

《代守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
湯思退

宸章帝藻,粲如琬琰之傳;神畫聖謨,交若天人之備。 啟函拜賜,拭目知榮。竊以法始四營,莫辨乎易;文兼 五典,皆聚此書。續東魯之韋編,發先秦之竹簡。意廣 大而孰測,辭灝噩以莫窺。其在累朝,以為古訓。顧宣 帝立梁丘之學,豈革荄茲之談。彼明皇睹《洪範》之篇, 徒改陂頗之字。未有留神乙夜,探賾前經,刪妄論于 九師,掇徽言于四代。寫之縑帙,示于薦紳。體飛動于 龍鸞,義昭回于星斗。月將日就,彰聖學于祗勤;墨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