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易經部雜錄

 易經部外編

經籍典第九十四卷

易經部雜錄

《易通卦驗》「宓羲作《易》,周文增通八八之節,轉序三百 八十四爻,以繫王命之瑞。故正其本而萬事理,失之 毫釐,差以千里。」

《春秋說題辭》「易者氣之節,含精宣律。上經象天,下經 葉曆。文言立符,象出期節。彖言變化,繫設類跡。」 《孝經援神契》:「易長於變。」

《列子天瑞篇》:「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 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子華子執中篇》子華子曰:「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 而入一。其在人,呼則出也,吸則入也。是故一之謂專, 二之謂耦,三之謂化。專者,才也;耦者,幹也;化者,神也。 几精氣以三成三者,成數矣。宓犧軒轅,所柄以計者 也;赫胥、大庭,惝恍而有所遺者也。故曰:出於一,立於 兩,成於三。《連山》以之而呈形,歸藏以之而御氣,大《易》」 以之而立數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太史公曰:「蓋孔子晚而喜《易》。《易》 之為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 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後。及完奔齊,懿仲卜 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專齊國之政,非必 事勢之漸然也。蓋若遵厭兆祥云。

太史公自敘:「《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漢書五行志》:「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 雒出書,聖人則之』。」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 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 《洪範》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裡。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衰,孔子述《春秋》,則乾坤 之陰陽,效《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鄭元易注》:「《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 易,三也。」

王粲《荊州文學官志》:「夫《易》惟談天,人神致用。故《繫》稱: 『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劉熙《釋名三墳》:「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 體有三也。」

《易》,易也,言變易也。

《申鍳俗嫌》篇:「或問卜筮曰:『德斯益,否斯損』。曰:『何謂也﹖? 吉而濟,凶而救,之謂益;吉而恃,凶而怠之謂《損》。 《帝王世紀》:『庖犧氏作八卦,神農氏重之,為六十四卦。 黃帝、堯舜引而伸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 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 爻,謂之《周易》』』。」

《人物志序》:「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

《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是 《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 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矣。

《博物志》:「《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山海經》,或云禹所 作《周易》。」按先儒皆謂夏易連山此條又稱禹所作周易存之以備考 《文心雕龍宗經》篇:「皇世《三墳》,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 以《九丘》。歲歷綿曖,條流紛糅,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 耀。於是易張十翼。易惟談天,人神致用。故《繫》稱『旨遠 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

蕭綺《拾遺錄》:「伏羲為上古,觀文於天,察理於地。俯仰 二儀,經綸萬象。至德備於冥昧,神化通於精粹。是以 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變太素之質,改淳遠之化。 三才之位既立,四維之義乃張。」

《顏氏家訓》:「《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 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云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 並讀數千卷書。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 云姓范名長生,自稱蜀才。南方以晉渡江後,北間傳 記皆名為偽書,不貴省讀,故不見也。

士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五十 以學《易》,朱雲亦四十始學《易》,遂成大儒。古人之晚成 者如此。

《中說》《王道》篇:「薛收問至德要道。」文中子曰:「至德,其道 之本乎﹖!要道,其德之行乎﹖!《易》不云乎:『顯道神德行』。大 哉神乎,所自出也;至哉易也,其知神之所為乎!」 《天地》篇:「九師興而《易》道微。」

《周公》篇:文中子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 憫人,思及時而動乎?」繁師元曰:「遺矣。吾視《易》之道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