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郭雍,字子和。父忠孝,官至大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

說》,號「兼山先生。」雍傳其父學。淳熙初,學者裒集程顥、 程頤、張載、游酢、楊時及忠、孝、雍凡七家,為《大易粹言》, 行於世。

《揮麈前錄》:《明清五世祖拾遺》:「開寶八年,以近臣薦,自 布衣召對,講《易》於崇政殿,然後命官。崇政殿說書之 名肇於此,行事具載《三朝國史》。」

《東軒筆錄》:仁宗聖性好學,博通古今,自即位,常開邇 英,講筵使侍講侍讀,日進經史,孜孜聽覽,中昃忘倦。 有林瑀者,自言於《周易》得聖人祕義,每人君即位之 始,則以日辰支干配成一卦,以其象𦅸為人君所行 之事,其說支離詭駁,不近人情。及為侍讀,遽奏仁宗 曰:「陛下即位,於卦得《需》,象曰『雲上於天』,是陛下體天」 而變化也。其下曰:「君子以飲食宴樂,故臣願陛下頻 宴遊,務娛樂,窮水陸之奉,極玩好之美,則合卦體,當 天心而天下治矣。」仁宗駭其言,翊日問賈魏公昌朝, 魏公對曰:「此乃誣經籍以文姦言,真小人也。」仁宗大 以為然,於是逐瑀,終身不齒矣。

《國朝類要》:太祖即位,初年十一月甲子,召陳摶問享 國長短,曰:「今年是庚申麼?」睡而不答。太祖又問,摶答 曰:「睡到五更醒,方問此事。」回首舉杖畫地作又木字 訛。投杖而睡。太祖命筮之,得《離》之明夷。摶變色曰:「陛 下得國中原,而得南方火盛之卦,非吉兆也。」太祖曰: 「卿可言之。」摶用杖畫灰,作兩卦象。太祖曰:「朕壽幾何﹖?」 竇儀在側。太祖命儀為摶執帽,摶取帽蓋巾頂,拜曰: 「萬歲。但是子年子月子日,陛下終於火日之下,《離》為 火日,陛下之子孫盡矣。」太祖愕然曰:「孰敢為之?」摶指 《離》九三及《明夷》之九三,曰:「此人為之。」太祖曰:「其人安 出?」摶曰:「必在西北,陛下之親也。」太祖又曰:「復若何?」摶 曰:「後一百九歲,南方有妖氣入中國,中國用之,天下 自此多事矣。」太祖曰:「宋之子孫若何?」曰:「甲午之歲,有 金女者出。丁酉,金為妻才,子孫生之,其禍滋甚。又六 年而通於中國。又六年,丙午螣蛇,宋其危乎?明兩作 乎?焚如,死如棄如,有二君者,實受其禍。」太祖曰:「然則 遂亡乎?」摶曰:「宋,火德也。火德猶盛,宋之子孫當有興 於東北,終於東南,有近君者,實竊其位。」太祖曰:「興於 東北,終於東南,其人安在?」曰:「《明夷》之《六四》曰『獲明夷 之心于出門庭』,東北之位也。『出涕沱若,興復之志也。 近君者雖竊其位,火德也。丁巳歲其危乎』?」太祖曰:「中 原可復得乎?」曰:「陛下得國之初,而卜得東南旺卦,亦 終而已矣。歲在癸巳,滅我者其衰乎?甲午宋德復興, 有賢人扶之,則可以復占。如非其人,雖能復之,亦旋 失之。」歲在庚申,宋之祚其衰矣。自辛酉至庚申已三 百年,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又指地爐中餘木曰:「可 能復過此乎?」捨杖而睡。

《三朝聖政錄》:真宗召大理評事馮元說《周易泰卦》。元 敷衍卦體,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然後交泰。猶君下 接於臣,臣上承於君,然後君臣道通。若天以高亢居 上,則地無由得交於天,天地不交,何由得泰?君以尊 天自持,臣何由得接於君?君臣不接,何由得泰?」 《卻掃編》:趙畯字德進,宋城人,少治《易》,時龔深甫《易解》 新出,世未多見。畯聞考城一士人家有之,則徒步往 見,獨攜餅十數枚以行。既至其門,求見主人,問以借 書之事,意頗以為難而命之飯。畯辭曰:「所為來者,欲 見《易解》耳,非乞食也。」主人嘉其意,方許就傳。因館之 一室中,畯闔戶,晝夜寫錄,飢則啖所攜之餅,數日而 畢,歸書主人,長揖而還。

《玉海》:慶曆五年九月戊寅,鑄鼎十有二。先是,賈昌朝 侍經筵,帝問《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今郊何以無鼎﹖?」 遂命阮逸、胡瑗鑄銅鼎,製鸞刀。

家世舊事:謝師直尹洛時,嘗談《經》,與鄙意不合,因曰: 「伯淳亦然。往在上元,某說《春秋》,猶時見取,至言《易》,則 皆曰非是。頤謂曰:『二君皆通《易》者也。監司談經,而主 簿乃曰非是,監司不怒,主簿敢言非,通《易》能如是乎』?」 《泊宅編》:符建間,有杭州學教授出《易》題,誤寫「坤」為「釜」, 作「金」字。一學生知其非,徉為未喻,懷經上請,教授因 為立義以酬之。生徐曰:「先生所讀,恐是建本。據此鑒 本,乃是釜字。」教授大慚,鳴鼓自罰。

《後山談叢》:楊內翰會云:「莊遵以《易》傳揚雄,雄傳侯芭, 自芭而下,世不絕傳。至沛周郯,郯傳樂安任奉古,奉 古傳廣凱,凱傳繪所著《索蘊》,乃其學也。」

世傳王氏《元經》、薛氏傳、關子明《易傳》、李公《對問錄》,皆 阮逸所著。逸以草示蘇明允,而子瞻言之。

宋《丁未錄》:楊繪過池陽,見丘濬,濬曰:「明年當改元。」以 《周易》步之,豐卦用事,必以豐字紀年。果改年元豐。 《避暑錄話》:章子厚嘗延一太學生在門下。元豐末,學 者正崇虛誕,子厚極惡之,適至書室,見其講《易》,略問 其說,其人縱以性命荒忽之言為對。子厚大怒曰:「何 敢對吾亂道。」亟取杖,命左右擒欲擊之,其人哀鳴,乃 得釋。

《聞見後錄》:晁以道為予言:嘗親問東坡曰:「先生《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