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成歲之數,三百六旬有六日也。

引而伸之,不過三百八十四。

演卦數也。三百八十四爻。

「終則有始」,天之道也。

此《關氏占法》,其精微未詳。

噫朗聞之先聖,與卦象相契。

「先聖」 泛言古明王達者也。

《自魏》以降,天下無真主。

僭亂相仍

故「黃初元年庚子,至今二百八十四載。」

魏黃初元年至梁天監三年,後魏正始元年,歲次甲申。

更八十二年丙午。

「陳後主至德四年。」 隋開皇六年也。

三百六十六矣,當有達者生焉。

應文中子生。是年,文中子三歲矣。

更十八年甲子,當有王者合焉。

隋文帝仁壽四年也。文中子至長安謁文帝,帝不能用,亦應王者合也。

用之則王道振,不用則洙泗之教修矣。

孔子「退居洙泗之間,修王道。《文中子》不遇」 ,亦然。

彥曰:「其人安出?」子曰:「唐、晉之郊乎?」

亦取上文「西北」 義也。

昔殷後不王。

宋殷後也

「而仲尼生周,周後不王。」斯人生晉,生周者,周公之餘 烈也。

仲尼終周公之道

《生晉》者,陶唐之遺風乎?

晉魏之唐

《天地之數》,宜契「自然。」

丙午繫乎天,唐晉繫乎地。

彥曰:「此後何如?」子曰:「始於甲申,止於甲子。」

仁壽四年歲在甲子

《正》百年矣,過此未之或知也。

卜以百年為斷,至是止也。

《統言易義》
第二

「乾坤」,《易》之門也。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故言「《易》必先述乾坤」 也。

《易》變動乎乾坤之中也。

惟變動則名易

天動也,陽也,剛也。配地則變。

有地則變天,故曰「變。」

「地」,「靜也」,「陰也,柔也」,「順天而行。」

行亦變也

「行而變,變而通」,此所謂《易》。

解易名

孔子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 凶生矣。」言《易》始於動靜,終於吉凶。

反覆明上文

聖人所以前知而行其道也,道不虛行,存乎其人。

「道」 ,謂理天下之道。

是故天道曰「陰陽」,地道曰「剛柔」,人道曰「仁義。」行之則 三。

三才

「變而通之」則「一。」

一貫也

子曰:「百慮而一致。」此言三才五常參同而用也。用之 於既往之謂變,用之於未來之謂占。

《關氏易占》:「極變而已。」

觀其變,極其數,知其來,受命如響,乾坤之神。

極數窮神,乃可言《易》。

夫《易》,極乎神而己矣。

未通神則未知易

子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來,知以 藏往。」

關引《係辭,展轉解釋》。

然則「知之可及也,藏之不可及也。」

言知之非難,藏之難也。藏,謂至賾深蘊退密者也。

「非至聖非神」,孰能與於此。

「惟聖神」 能藏其用也。

《蓍》以數推,卦以象告。

《蓍》數於圓,卦定於方。

《數》主乎動,

圓而推之

《象》主乎靜,

事定則吉

動言乎遠,故「可以知來。」

遠知未來

靜言乎邇,故「可以藏往。」

近晦無跡